孫中山和他的戰(zhàn)友們以東京的《民國》雜志和上海的《民國日報》等報刊為陣地,把矛頭指向袁世凱專制獨裁、帝制自為的罪惡行徑,倡導“三次革命”,號召人們?yōu)橹亟ü埠椭贫榷窢?。還在1914年秋,孫中山就在他主持制定的中華革命黨《革命方略》中揭露了袁世凱陰謀復辟的野心:“卒以非法攘攫正式總統(tǒng),而祭天祀孔,議及冕旒,司馬之心,路人皆見。”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第1篇,第260頁。當袁世凱接受日本帝國主義提出的企圖獨占中國的“二十一條”時,孫中山向反對簽訂賣國條約的北京學生明確指出:“二十一條”的骯臟交易,實質(zhì)在于袁世凱自知“歐洲戰(zhàn)爭不遑東顧,乃乘間僭帝,而求助日本”。由于“袁氏以求僭帝位之故,甘心賣國而不辭。禍首罪魁,豈異人任”。《總理全集》第3集,第273~274頁。因此,孫中山認為部分革命黨人主張“暫停國內(nèi)革命運動,實行一致對外”的方針是錯誤的。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必須堅持反袁斗爭,“設非急速去袁,則禍至無日”。袁世凱的帝制自為活動公開化后,孫中山指示中華革命黨黨務部發(fā)出第十六號《通告》,宣稱“共和真髓,實無一存”。為今之計,舍斗爭外別無出路——“能速革命,而后有國。”《總理年譜長編稿》,第131~136頁,國民黨黨史資料編委會1944年版。當袁世凱于12月中旬悍然下令稱帝后,孫中山立即發(fā)表《討袁宣言》,歷數(shù)了袁世凱的累累罪行:“背棄前盟,暴行帝制。解散自治會,而閭閻無安民矣;解散國會,而國家無正論矣;濫用公款,謀殺人才,而陷國家于危險之地位矣;假名黨獄,而良懦多為無辜矣。”指出袁世凱“既忘共和,即稱民賊”。表示“誓死戮此民賊,以拯吾民”?!犊偫砣返?集,第14~15頁。1916年5月,孫中山為了加強“黨內(nèi)黨外”的活動,由日本返回上海,在反袁護國浪潮洶涌澎湃的時刻發(fā)表了《第二次討袁聯(lián)絡宣言》。他回溯了袁世凱的倒行逆施和中華革命黨的戰(zhàn)斗歷程,申明“不徒以去袁為畢事”。明確指出“袁氏破壞民國,自破壞約法始。義軍維持民國,固當自維持約法始”。因此,“袁氏未去,當與國民共任討賊之事;袁氏既去,當與國民共荷監(jiān)督之責,決不肯使謀危民國者復生于國內(nèi)。”顯而易見,孫中山和他的戰(zhàn)友們不斷揭露袁世凱的竊國勾當,及時指出斗爭的途徑和方向,激勵群眾捍衛(wèi)共和的斗志,有助于人民的覺醒和奮起,促進了反袁護國運動的迅猛發(fā)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孫中山和他領導的中華革命黨無疑是一面鮮明的戰(zhàn)斗旗幟!
為了打倒袁世凱、捍衛(wèi)共和國,孫中山繼續(xù)堅持“武裝革命”的方針,他以為革命黨不能徒托空言,“須有不可侮之實力。質(zhì)言之,即是武力。”只有采取“強迫”手段,方能“去彼兇殘”。還在中華革命黨正式成立前,孫中山就已策劃了反袁武裝斗爭。東北和西南地區(qū)都有發(fā)動,桂陽起義曾經(jīng)堅持兩月。中華革命黨建立后,以“武力進行為目前惟一方針”。為適應進一步開展反袁武裝斗爭的需要,孫中山?jīng)Q定組織中華革命軍。《革命方略》制定了中華革命軍的奮斗宗旨:“一、推翻專制政府;二、建設完全民國;三、啟發(fā)人民生業(yè);四、鞏固國家主權。”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第1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