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似乎還沒有過一部小說如此讓我念念不忘讓我牽腸掛肚讓我充滿期待讓我難以割舍。這樣的小說,在許多人看來,也許太過于老套太過于瑣碎了,甚至還有點婆婆媽媽小兒科的味道,對這樣的小說如此推崇備至如此不吝溢美之詞,也只能說是一種偏愛了。你也許想不到,我說的小說是貝蒂·史密斯的《布魯克林有棵樹》。
布魯克林是紐約的一個龐大的社區(qū),在不少關于紐約的影視作品或者圖書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涉及。布魯克林與曼哈頓隔河而望,在哈德遜河上有布魯克林大橋和威廉斯堡大橋相連接,但布魯克林到底蘊含著怎樣的氣韻?有著怎樣的秘密?在大紐約中又有著一種怎樣的地位?這實在也是一個很難說清楚道明白的命題。
在71年前,一位在布魯克林土生土長相當接地氣的作家出版了《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本書,以近乎自傳的形式回望自己一家人在20世紀之初生活在布魯克林的如煙往事點點滴滴,看似漫不經(jīng)心的成長敘述,也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件,更沒有懸疑兇殺色情之類的猛料駭人,也不是天馬行空的蝙蝠俠吸血鬼之類的扣人心弦,幾乎都是雞毛蒜皮的艱難成長掙扎在社會底層的似水流年,卻有著撼人心魄的力量。
小說的主人公弗蘭西是德國移民和愛爾蘭移民的后裔,父親是一位有著藝術細胞熱愛生活但酗酒成性沒有正當職業(yè)打短工的男人,母親是一位靠給別人打掃樓梯做些家政維持生計的堅強而姿容卓絕的女人。他們在正值青春年華的時候,有了兩個孩子,這就是弗蘭西和她的弟弟。在男主人年紀輕輕就撒手人寰的時候,還留下了一個尚未出生的女兒。
就是這樣的家庭,在布魯克林像一個臭椿樹又叫天堂樹一樣頑強堅韌地成長挺拔不屈不撓。在如此困頓艱難的生活中,你如果以為每天都是皺眉不展唉聲嘆氣怨天尤人,那就大錯特錯了。即使如此卑微的生活環(huán)境,但這樣的家庭還是充滿了昂揚向上陽光縈懷的朝氣。絕對不是說教,如此艱危的處境,但整個家庭灌輸給孩子們的理念仍舊是這是一個自由的國家,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國家,這是一個大多數(shù)人都有機會的國家。
雖然過著近乎食不果腹、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生活,但弗蘭西的媽媽還是讓她的孩子每天堅持讀一頁《圣經(jīng)》、一段莎士比亞。這樣的母親應該有著怎樣不屈的毅力和深邃的目光才能讓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p>
每天的日子都不是空白,每天都要為自己的肚子是否挨餓操心。在這樣的喧囂雜亂多種文化交融的布魯克林,買面包的經(jīng)歷,不斷搬家的無奈,鄰里之間的既有溫情款款也有市井魚龍混雜的渾濁。但弗蘭西還有她的弟弟在母親的引領下,沒有自暴自棄沒有喪失自尊和人格。他們的父母如此不易,但還是送他們?nèi)W校讀書。而弗蘭西提出要轉(zhuǎn)學的要求之后,看似懦弱但卻善解人意的父親還是幫助她實現(xiàn)了自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