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脈就是效率 1

虛實之間 作者:芮成鋼


還有一些國際社會的禮儀必須注意。中國人吃飯或開會時,都習慣把手機放在桌子上,隨時準備接電話看短信。在國外這一舉止十分不禮貌,除非周遭的人非常熟悉。開會、參加論壇、聚餐、看電影,都是重要的社交場合,手機必須在靜音狀態(tài),甚至看一下都需要向周圍的人道聲抱歉。在正式場合和西方人一起吃飯,若把手機放在桌上,吃著吃著接個電話,對方會感到不被尊重。這時候旁邊另一個老外可能會拍拍他的肩膀:“中國人都這樣,別介意,Welcome to Beijing?!边@是英語的幽默,適用于老外因文化差異感到莫名驚詫的時候。

也許你還想知道,一個每天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記者,怎樣才能在第一時間獲得對方的信任?我舉個簡單例子就能解釋清楚。當我與某大國首相初次見面,如果我能一口氣說出一串我認識的與他同一黨派的議員,他就會覺得很親切。工作多年,我的采訪對象之間其實有很大的重復性和關聯性,轉來轉去,都是那個小圈子,在我大腦里形成了一幅清晰的人脈關系圖。很多時候,關系就是潤滑劑,關系就是效率。

一次我采訪福特汽車董事長、福特家族繼承人比爾福特,當時他還是公司CEO。那時汽車工業(yè)已經開始不景氣了,見面以后,他不大愿意多說。我說:“昨晚我和John Thornton一起吃飯,還聊到你。”果然,聞聽此言,他立刻兩眼放光,很激動地問我:“John也在北京嗎?他會待到什么時候?”

John Thornton何許人?約翰桑頓,前高盛全球總裁。與他初次見面是在我25歲生日那天。那時年輕愛熱鬧,過生日喜歡呼朋引伴,老朋友又帶新朋友,一個普通聚會沒留神搞成了百十人的大Party。在一位好友的引薦下我認識了他。不久后他辭去高盛職務,來到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任客座教授,年薪1美元。桑頓在美國很有影響力,他是耶魯商學院校董,后來又成為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董事長。布魯金斯學會是華盛頓最大的智庫之一,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奧巴馬和麥凱恩經濟團隊中的重要人物,都出自布魯金斯學會,桑頓一度是奧巴馬駐華大使人選。

桑頓中學時代就讀于美國著名的寄宿高中霍奇基斯(Hotchkiss School),并和低他幾級的小兄弟比爾福特結為死黨,據說一直很罩著他?,F在桑頓還是福特汽車全球的董事。由此說來,當我提到他的大名,福特兩眼放光也就不足為奇。他立刻坐下來專心接受采訪,那天我們聊得非常好。

還有一次對美國勞工部長趙小蘭的采訪,依靠的也是私人路徑。我認識她妹妹,并且見過她的父親。她父親從事航運,那時家族每年都會在上海定兩艘巨輪,請國家領導人剪彩。那天晚上,我們的《直擊華爾街風暴》節(jié)目直播到22:00整,和她的采訪只能約到22:30,她真的在百忙之中為我留出這個時間段。我去接她,見一列浩浩蕩蕩的車隊停在梅地亞中心門口,風塵仆仆。戴耳機、配微型沖鋒槍的美國保鏢列隊護衛(wèi)。專訪結束已是深夜,她只剩下4小時休息時間,第二天一早還要參加第五次中美戰(zhàn)略經濟對話。就在24小時之前,我才和她在紐約的妹妹通電話安排了這次采訪,效率真是很高。

在當下這個社交網絡極其發(fā)達的時代,和某人取得聯絡并不是很困難的事,而且國際上的精英人士普遍愿意接受中國媒體采訪,利于他們開拓中國市場。不容易的是,如何能夠在新聞事件爆發(fā)后迅速找到事件中心的人物,對方還能欣然為你提供信息。

記者就像偵探,需要積累一大批“線人”,三下五除二找到關鍵人物。這種事經歷多了,會覺得所謂“大片”里演的重要場合、驚險事件其實都挺假,屬于“閉門造車”。還是等我退休以后,按照小時候最喜歡的《丁丁歷險記》的路子,寫一部中國記者版的《鋼鋼奇遇記》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