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丁玲傳》 北上與南下(2)

丁玲傳 作者:李向東 王增如


丁玲初到陜北,并非處處受到禮遇。她說:“那時我對紅軍的生活,連隊黨的組織生活,什么也不懂。老紅軍同志對我這個人也的確不了解,甚至有些人會看不慣?!庇终f:“1936年的時候,知識分子到陜北很少,紅軍還不大懂得團結(jié)知識分子,如果上面沒有命令,知識分子在這里是沒有人管的。雖然毛主席下了命令,可是事實上是沒有人管我的。我也沒有帶介紹信。”那時她還不懂得介紹信的重要,以為毛主席打了招呼,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我那時根本不知道還要介紹信,沒搞過這一套嘛,因為我在上海走的時候,馮雪峰也沒有給我介紹信啊,他只告訴我:中央來電了,同意你進去。我也不懂到了保安要到中組部去報到,下來的時候也要帶個組織關(guān)系介紹信,根本不了解這些事情?!?/p>

丁玲的境遇其實很正常,部隊行軍打仗,非常緊張和危險,女同志來,近乎添亂,而且紅軍戰(zhàn)士們也不知道這個著名女作家到底是干啥子的。在革命的實際中,文人的特別敏感和格外自尊正是需要糾正的——當(dāng)真正變成了革命隊伍中的一員,就不會那么敏感于別人怎么對待自己了。丁玲一直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

蕭軍1940年9月28日日記說,丁玲向他抱怨說,初次上前線時常常感覺到冷漠,“但是她忍受著,不樂意向任誰去訴苦,也不樂意分誰的恩惠”。但是從丁玲那一時期文章中流露出的,都是熱情樂觀、昂揚振奮的情緒。她很快就明白了“上前線看打仗”不是想象中那樣浪漫,現(xiàn)實是嚴酷的,她要努力改變自己的習(xí)慣,適應(yīng)軍旅生活,盡快融入紅軍之中。不改變自己,就當(dāng)不了紅軍。

每天早晨天不亮口笛便吹響了,丁玲趕緊起來忙亂地收拾鋪蓋和零星物品,趕在隊伍集合之前在大路上等著,晚上“一到了宿營地,就只想怎么快點洗腳吃飯,因為要睡得很呵”!她緊緊跟著隊伍,一天走六七十里,一直走了8天,沒有掉隊。

紅軍前方總指揮部的駐地紹溝沿,是個靠近沙漠的小村子,一條小溝里散布著幾十孔窯洞,吃水用水,都是積存在水窖里的雨水和雪水,里面有枯樹葉子、碎紙頭、破布片、驢糞羊糞,即便這樣的水,每天除了做飯飲馬,每人也只限用一小盆。

看大家都在忙著,丁玲去找楊尚昆要求分配工作,“李伯釗說,不好給你分配工作,你又沒有介紹信。我說,毛主席不是說了嗎?她說,毛主席并沒有信啊,也沒有中組部的信啊,也沒有介紹啊!……后來楊尚昆說,你是不是上定邊看看???成仿吾在那里。我就去了?!?/p>

紅軍高級指揮員里,丁玲最親近的要數(shù)任弼時,他們同歲,又是同鄉(xiāng)。任弼時聽說她騎的是匹跛馬,就說他有兩匹馬,讓丁玲選一匹。丁玲說我不懂好壞,隨便你給哪一匹。任弼時牽過來一匹說:這匹馬是馱行李的,老實,不欺生!那是一匹棗紅色的草地馬,誰看了都羨慕。丁玲1937年4月寫的小說《一顆未出膛的槍彈》,描寫了一匹棗騮色的馬,“全身一個顏色,只有鼻子當(dāng)中一條白”,是政治委員“從草地得來的”,“多好的一匹馬”,大概就是此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