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親是1930年初春在南昌結(jié)婚的,那年父親27歲,母親才20歲。她當年不乏追求者,家里幫她物色的人選也不少,有留洋的大學生,有商人,有從軍的豪門子弟(當年俗稱“黃皮帶”),都是“門當戶對”,而父親是無法與他們抗衡的。盡管母親對他的才氣情有獨鐘,青睞有加,但父親在羅家還是備受冷落。尤其是外祖父的大太太,是個自私刻薄的勢利之人,非??床黄鸶赣H,極盡挖苦之能事。母親的生母卻心里明白,暗中支持這樁婚事。外祖父雖愛女心切,不忍女兒為難,但也顧慮重重。
父母在30年代
有一次父親來羅家拜訪,恰逢有其他追求者在場,個個西裝革履,皮帶馬靴,衣著光鮮。唯有父親是藍布長衫,半舊布鞋,坐在客廳的角落。雖然是一副窮書生的模樣,但對答如流、恭順有禮,且不卑不亢、氣宇軒昂,立即把眾人比了下去。外祖父看出此人終非池中物,不容小覷,不由心生愛才之意,從此力排眾議,不以父親窮困為慮。而父親也極聰明,時不時就來陪外祖父的幾位太太打牌,還特地輸錢給她們。又來教母親的兩個弟弟讀書,陪外祖父聊天,弄得全家都喜歡他。到了談婚論嫁,外祖父為了不讓父親為難,特地新蓋一處宅子,并貼出大紅的“招租告示”,曉諭眾人。但不到一個時辰就自己偷偷地拿了下來,父親就這樣順理成章地“租”下了這處宅子。搬家之日,因父親家里拿不出一件像樣的家具,所以全置辦了新的,令圍觀的鄰里紛紛議論說:“這家人家好生奇怪,怎么家具都是新的!”這句話讓母親打趣了父親幾十年。父親卻笑著死不認賬:“沒有的事!”
父親在世時,家里的客人是很多的,尤其是父親的一些學生,幾乎每天要來“報到”。盡管和父親熟悉得如同家人,但仍很“怕”他。每來必先到廚房向母親打聽一下父親的“動向”,經(jīng)母親提點后,才安心進來。母親對父親的一切了如指掌,她的全部精神幾乎都放在父親身上,一切以父親為重,幾十年如一日。他們之間的默契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養(yǎng)成的。
攝于1946年,父母親狀態(tài)輕松
50年代于南京
50年代全家福
父親于1960年
父親在年輕的時候稱呼母親為“時慧”或“奉姑”(母親在奉天出生故有此名),等我們長大之后,不知何時開始,父親就隨著孩子叫母親“姆媽”了。當然母親也是以“爸爸”相稱。
有次家中來了一個大概是父親期待中的客人,他非常高興,興奮地跑到樓梯口朝著樓上大聲叫道:“姆媽!××先生來了,你下來一下!”那人一聽說“姆媽”,以為是父親的母親太夫人,就趕忙深深一鞠躬說:“伯母好!”等他抬頭一看,只見樓上款款下來一個身著暗花旗袍、薄施脂粉的中年太太,知道自己叫錯了,非常尷尬。而父親卻絲毫未覺察,仍是“姆媽,姆媽”地叫著。此事母親當笑話說過多次。
父親吃了一輩子母親做的菜,樂此不疲。雖然都是普通的家常菜,但母親就是能把父親的口味把握得恰到好處,在別處是吃不著的。比如一味“蘆蒿炒臘肉”,用的臘肉是母親自己腌制、晾曬的,而蘆蒿不是用最嫩的那部分,要用老根上面的那一節(jié),才會又香又脆,吃飯下酒都是一絕。母親的紅燒肉也是父親的最愛,肥瘦分明的五花肉是暗紅的,十分軟爛但外層卻有些焦干,口感酥香。記得1957年父親訪問了東歐幾個月之后回來,進門就要吃母親燒的菜,說在外面再好的山珍海味,也沒有母親燒的菜好吃。
母親在娘家時是不會做飯的,甚至連下廚房也不被鼓勵。照外祖母的說法是:“有本事的女人是不用會做飯的。”母親燒得一手好菜,是在嫁給了父親之后慢慢練出來的,在父親的朋友中頗有名氣,令人懷念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