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俞平伯:1954年的抵制和轉(zhuǎn)彎(1)

故國人民有所思 作者:陳徒手


俞平伯,祖籍浙江德清,1900年1月8日生于蘇州,其曾祖俞樾是清末著名學者,父俞陛云為探花,因此俞平伯自幼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1915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在校期間投身新文化運動。1918年5月他的第一首新詩《春水》和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一起刊登在《新青年》上。同年,他與同學傅斯年、羅家倫等人發(fā)起成立了新潮社。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23年俞平伯出版《紅樓夢辨》,與胡適一同稱為“新紅學”的奠基人之一。1925年任教于燕京大學,1946年轉(zhuǎn)入北京大學任教授。1953年入北大文學研究所古典文學研究室,將舊著《紅樓夢辨》修訂后易名《紅樓夢研究》出版。1954年毛澤東親自發(fā)動對“俞平伯紅樓夢研究”和“胡適反動思想”的全國性政治大批判。據(jù)統(tǒng)計,僅1954年10月24日到12月底,共組織各種層次的座談會、批判會一百一十多次,發(fā)表批判文章五百多篇。“文革”中俞平伯去河南息縣干校勞動。1986年1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為俞平伯從事學術活動65周年舉行慶祝會,中國社科院負責人胡繩在致辭中稱1954年對他的政治圍攻是不正確的,它傷害了俞平伯,在學術界產(chǎn)生了不良影響。1990年10月15日,俞平伯于北京三里河南沙溝寓所去世。

1952年以后,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運動接連興起,風雨中的運動力度時重時輕,在全國范圍內(nèi)讓知識分子在思想領域無處可遁。在這樣政治運動的鋪墊下,1954年毛澤東又抓住兩位年輕人(李希凡、藍翎)批判俞平伯學術著作的文章發(fā)表之契機,隨之布置了一場新的思想斗爭運動,再一次引發(fā)全國知識界的強烈震蕩。作為當事人的俞平伯在事發(fā)之初表現(xiàn)了什么態(tài)度,又是如何在運動之中轉(zhuǎn)彎和解脫,一直為研究者和后人所關注。筆者手頭新近有幾份當年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即現(xiàn)在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的前身)黨組織對俞平伯觀察、評價的內(nèi)部報告,多少可以看到俞先生在面對突然而至的政治運動所能呈現(xiàn)的不解、憤懣乃至抵制的真實狀態(tài),看到他在眾人幫助下逐漸承受、平復直至順從的變化過程,從而使我們感受到早期思想運動可怕的雙面性:既摧折了學人的抵抗和非議,又堅決地俘獲斗爭對象的認同。

俞平伯在運動初期是處于極度震驚之中的,萬萬沒有想到自己能成為一場全國性政治運動的主角。1949年后俞先生較為低調(diào),對事對人不冷不熱,只是緘默地關在家中依舊做自己喜歡的古典文學研究。斗爭運動開始后,文學所副所長、黨內(nèi)有影響力的理論家何其芳幾次在文字或口頭上向高層領導介紹俞的近況,其中就說到在大批判前俞平伯已完成了《紅樓夢》前六十回的??惫ぷ?,也就是在各種版本中校訂出最好的版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