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燕趙多感慨悲歌之士。這里產生過一批享名中國歷史的豪杰俠士。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燕地刺客荊軻,有“當陽橋頭一聲吼,喝斷橋梁水倒流”的張飛,有血染沙場、舍身報國的狼牙山五壯士……滄州是燕的屬地,這塊土地是充滿靈氣的。中學讀書時,這個被譽為果中珍品的金絲小棗之鄉(xiāng)便深深地吸引著我。后來,我還知道古老的滄州曾因金絲小棗養(yǎng)育過一位好官,營救過一個義士好漢。因了這一層關系,我在中學讀書時,就與滄州的一名學員交上了朋友,并在心底暗下決心,有機會一定去這片充滿靈氣的熱土上走一走、看一看。
第一次踏進金絲小棗之鄉(xiāng)是在1998年,第一個接待我的主人(現為我的岳父)也是一位“義士好漢”。他豪爽粗獷的性格使我領略到這塊靈性的土地人性之耿直。他向我介紹滄州栽培金絲小棗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自古有“日食仨棗,終生不老”的說法。1996年,金絲小棗因以其獨特的風味和極高的營養(yǎng)價值被譽為果中珍品,滄州被命名為“中國金絲小棗之鄉(xiāng)”。勤勞智慧的滄州人創(chuàng)下了四個“全國之最”——全國金絲小棗種植面積最大!單產量最高!總產量最多!質量最好!使滄州具備了“世界小棗看中國、中國小棗看滄州”的雄厚實力。
到棗鄉(xiāng)行,感棗鄉(xiāng)情。暢游“世紀棗林”;欣賞300余個品種形態(tài)各異的棗果;仰視“千年棗樹王”;拜謁一代文宗紀曉嵐,開天辟地盤古爺;過一把邊采邊嘗的棗癮。鮮明的棗區(qū)特色和田園風格,這棗鄉(xiāng)集歷史人文民俗風情于一體,讓我領略到棗鄉(xiāng)獨特的風采。
滄州曾營救過一位義士好漢,那是在孩提時聽說書的講《水滸傳》里的豹子頭林沖。至于唐朝進士出身,直言敢諫,生于滄州的好官袁高,那是在《茶山詩》里才知道的。林沖和滄州有緣,發(fā)配到滄州。滄州成全了林沖,讓他們一起走進了中國文學史;也從此使高俅和暗害他的奸佞小人留下了千古罵名。人算不如天算,只要你是好人,居心叵測的小人讓你失去的,這塊有靈性的水土會變個法子再給你補上。歷史公平地給林沖和他逢兇化吉的地方——滄州,留下了千古美名。
說到好官袁高,那更是滄州的驕傲。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對他的官品和人品做了充分的肯定。唐德宗貞元元年,新州司馬盧杞遇赦,德宗任用他為饒州刺史,當時在朝中任給事中的袁高立即上書反對。在任命詔書頒發(fā)后,袁高說:“杞之執(zhí)政,百官常如兵在其頸,今復用之,則奸黨皆唾掌而起?!钡伦诖笈?,左右諫官退卻。袁高、陳京等顧其左右說:“汝等勿退,此國大事,當以死爭之?!痹咴谌斡帽R杞上直言敢諫,不怕得罪皇帝和權貴。他在任京畿觀察使、湖州刺史的時候,于興元元年用《茶山詩》向皇帝反映湖州農民因賦稅、貢茶造成疾苦的同時,不顧朝廷加罪,自作主張減少貢茶是抱著丟官殺頭的決心去干的。他在給皇帝的詩中寫道:“動生千金費,日使萬姓貧。”“悲嗟遍空山,草木為不春。”“未知供御余,誰合分此珍?!彼嬖V皇帝,因賦稅常常要耗去大量的費用,這會使人民一天一天地貧困下去,而采茶農民的悲嘆之聲充滿深山,連草木都為之含悲而失去了盎然的春意,又有誰知道,皇帝用不了剩余下來的貢茶分給哪些權貴了呢?袁高如此不怕丟官丟性命為民請命,能不令后人敬佩嗎?因此,他不僅是滄州的驕傲,也是歷代為官者的楷模。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哪里有人杰,哪里的大地就有靈氣。古老的滄州,用她的乳汁和關愛養(yǎng)育了一個好官,成全了一個義士好漢,為后人留下了美談和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