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布衣壺宗:顧景舟傳》精彩書摘(9)

布衣壺宗:顧景舟傳 作者:徐風


徒弟李昌鴻的泥凳位置,在顧景舟的背后。聽他打身筒的聲音,顧景舟就知道,哪里多打了幾下,哪里少打了幾下。一會兒,那個不高卻威嚴的聲音,又響起來了:昌鴻啊,你又多打了幾下了!

徒弟們打的泥片、泥條靈不靈光,顧景舟瞄一眼,或者伸手一摸、一捏,就知道了。手感,在顧景舟這里,是第一要素。

后來的徒弟葛陶中回憶:

這些量化,都是顧景舟在長期的實踐中得出的結論。每一下用多少力氣,也是有要求的。力量的均勻與手法的靈動,要結合得不著痕跡。起手落點,都有講究。泥片不能打僵,也不能打散,要含住泥性里的一份活力。顧景舟稱之為“活泥”。他對徒弟們說,誰也不如我對泥料的感覺來得準。硬爛、干濕、粗細,不到最恰當的時候,絕不下手!

做生活拿得起,并不稀奇,要拿得住,才是本事。他又說。

有一次,一位新來的廠領導,想考一考顧景舟的壺藝到底有多神,遂讓他同時做5把洋桶壺,放進窯里燒成后,拿了一臺磅秤來稱,其中4把分量完全一樣,只有1把,分量重了1克。顧景舟知道是哪把壺重了一點點,略帶遺憾地說,哦,那張泥片,我少打了一記。

服了。

定力,從哪里來?

不光懂壺,還要懂泥料。而不懂礦料,便不懂泥料。顧景舟搜集紫砂原礦樣本,教弟子、學生辨別泥質的優(yōu)劣,將不同的礦料制成泥片,放在窯里不同的位置燒成,再觀察其色澤、肌理的變異。選礦,煉泥,成型,燒成。一個紫砂藝人都要懂。那時,還是燒龍窯。他帶著徒弟們守在品勝窯前,看窯工點火,教他們如何用肉眼看窯內的火溫。

在顧景舟看來,宜茶性,溫潤的手感,是一把紫砂壺提供給飲茶者的起碼條件,一把壺,外表要光潔無瑕;內里,則要用竹工具“推墻刮底”,造成壺壁內部的美觀,如壺面一般。

迎合茶性,宜于沖泡,也是制壺者必須懂的。由此,他又跟徒弟們提出要求,做壺,不單要懂泥性,還要懂得茶性。世上泡茶的器皿,成千上萬,憑什么說,紫砂壺是最好的?做紫砂壺的人,連這個都不懂,光悶著頭干活,充其量壺匠一個!

對上佳的泥料,他惜如真金。

有一次,工場里大掃除。完后,顧景舟一直在工作室里轉來轉去,像是在找什么東西。徒弟周桂珍上前一問,才知道,他找的是一罐發(fā)了干的朱泥漿。由于他以前沒有講過,大家對“朱泥漿”并無概念,極有可能在大掃除的時候,被徒弟們連同垃圾一起扔掉了。

顧景舟連嘆可惜,說那種朱泥,是真正的極品,色澤透紅,卻不俗艷。那一罐子朱泥,化開后不知好做多少作品呢!

之后,大家知道了。顧輔導的工作臺底下,那些被扎緊了的紙袋、塑料袋,還有一些裂了口的壇壇罐罐,里面全是寶貝。

一茬一茬的徒弟,來到顧景舟身邊,都有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經歷。徒弟葛陶中開始在李碧芳師傅手下學習制壺,因成績優(yōu)秀,被分到顧景舟身邊。一團泥,顧景舟讓他捶了3天。開始時,對他只有一句話:你是在鋤田,還是在掘地?

葛陶中“逃”到李碧芳師傅身邊,說,真受不了,我不想回去了,還是繼續(xù)在您這里學徒吧。李碧芳說,小子,這樣你才能學到東西啊,別人想被顧輔導罵,還輪不上呢。對你要求嚴,也是看重你,要是有一天你做錯了,他也不罵你,那你就完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