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布衣壺宗:顧景舟傳》精彩書摘(1)

布衣壺宗:顧景舟傳 作者:徐風(fēng)


據(jù)顧氏家族記載,顧景舟的奶奶邵氏逝世于1934年2月15日。其時,顧景舟20虛歲。顧家的當(dāng)家人走了,對全家的打擊是巨大的。沒有奶奶的日子里,很長的悲傷與落寞伴隨著他,難以排遣。奶奶臨終前,已經(jīng)講不出話,她只是以最后的力氣,從枕邊拿過一只她做的小水平壺,顫巍巍地放到他手里。這把壺,朱泥潤亮,形態(tài)窈窕,而手法老到;制工尤精,是最具邵氏風(fēng)格的力作。顧景舟知道奶奶的心思,她是要他把顧家壺風(fēng)傳續(xù)下去。

人,有時可以在一夜之間突然長大。奶奶不但是景舟制壺的導(dǎo)師,更是他人生的啟蒙者。她的離去,讓哀傷的顧景舟懂得,其實,奶奶并非不能長生,如果他能傳承奶奶的正脈,那么她老人家就可以一直活在他的壺藝?yán)铩?/p>

毫無疑問,顧景舟此時的生活圈子尚很狹窄。蜀山“??堤掌餍小毙熳婕兗?,卻是他經(jīng)常光顧的場所。徐祖純通文墨,見多識廣,懂陶器諸行,尤擅紫砂鑒賞。他的“??堤掌餍小苯?jīng)營得法,生意好,人氣旺,在蜀山陶業(yè)頗有聲譽,人稱“三先生”,顧景舟很敬重他。按照同村親戚排輩,他尊稱徐祖純的夫人邵賽寶為“姑姑”,由此,徐祖純自然就是“姑夫”。徐祖純的兒子徐漢棠、徐秀棠,后來成為紫砂界的知名人物,與顧景舟關(guān)系頗深。當(dāng)時,他們兄弟印象里的顧景舟,就是一個文靜的白面書生,便都叫他“景舟哥”。那時顧景舟最多20出頭,他上蜀山南街徐家,隔夜總會請人來打個招呼:明天下午,大約何時,顧景舟專來拜訪。這像是舊文人的禮數(shù),也有自重的意味,而徐家得到消息,肯定會在預(yù)約的時間等候他到來。即使不在飯點上,徐祖純的夫人也會準(zhǔn)備一些應(yīng)時茶食點心,如自制的面餅、面疙瘩之類招待他。顧景舟初來徐家時,總是把自己剛做下的茶壺讓徐祖純點評。徐祖純歷練紫砂江湖,閱壺堪稱無數(shù),三言兩語,就會對顧壺作出一個中肯評價,讓顧景舟心服口服。一次,顧景舟送來一把新制的牛蓋洋桶壺坯,徐祖純見了,驚呆半晌,一番意外欣喜,迅即溢于言表。此前蜀山窯場,說到洋桶壺,皆稱儲銘第一。在徐祖純看來,顧景舟所制洋桶壺,有儲壺底子,但整個壺體英氣逼人,雋秀、挺拔、脫俗,骨格清奇,完全是對儲壺的一種顛覆與超越。

洋桶壺的前世,一直可以上溯到明代,古稱“四系罐”,顧名思義,乃是一種肩部有四系,用繩子拴起來的粗陶茶器。晚清時,根據(jù)“四系罐”脫胎而來的牛蓋洋桶壺開始出現(xiàn),所謂牛蓋,是壺蓋上左右兩端有似牛鼻的兩個大孔。坊間認(rèn)為,此款系世人效仿美國洋鐵桶的時髦式樣,故稱洋桶壺。亦有方家持有異議,認(rèn)為此壺與美國洋鐵桶并不挨邊,確切的說法應(yīng)是“桶樣”,只因拗口,便將文字倒過來變成樣桶,卻又與清末民初時出現(xiàn)的美國洋鐵桶暗合。于是,約定俗成的“洋桶壺”便在民間扎根了。舊時江南鄉(xiāng)村,但凡有些身份或略有家資的,都愛去街上的茶館喝壺茶,洋桶壺兩端,安有兩根輕巧的黃銅鋬,金亮的色澤象征富貴,又便于攜帶,壺客將其拎在手里,既方便,亦氣派,是舊時江南宜興一帶男人的時尚。壺,就是茶客的身份,壺客們對飲茶之器的在乎與攀比,甚至比衣著穿戴還更講究。常常在茶館,一壺茶喝著,茶客們就會對各自的壺品頭論足,有時氣氛閑雅,有時卻劍拔弩張。江南舊俗稱其為“斗壺”。

顧景舟的洋桶壺,一出世,便顯現(xiàn)其筋骨遒勁的不凡氣度,貴有濃郁的文人意味,如西風(fēng)獨立,一掃早前奢靡、軟沓的壺風(fēng)。激動中的徐祖純以他一貫的老成持重,越過顧景舟的洋桶壺,對著面前的年輕人,給出了一個非常高的評價:出手不凡,必成大器。

徐祖純決意為顧景舟的出道盡力。當(dāng)時,一個默默無聞的壺手要出名,不但要有實力窯戶老板舉薦,還要在幾家主要茶館得到諸家認(rèn)可,有人肯掏出真金白銀來買壺,方算成功。徐祖純不動聲色,開始一步一步實施他的“包裝”方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