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地球在變暖嗎?

靈魂的臺階 作者:王石


9月16日清晨,天邊還留著一輪淡淡的月,若隱若現(xiàn)掛在山頭。

老定日小河邊,孩童嬉戲。一位老師帶領學生在橋上一排坐開,背誦課文。孩子們聲音嘹亮。

樸素場景,是都市生活久違的,吸引登山隊員紛紛舉起手中相機??扉T聲連續(xù)響起,此刻大家心中想的,是眼前的孩童,還是回憶中的童年?

9點出發(fā),中巴經過縣城路邊賣羊肉的攤子,沿著土路西南行,前往大本營(BC)。

無際草甸、點點羊群、靜謐湖水、沉默戈壁;雪線下低矮、呈土黃色的山巒夠不著云彩,卻隨著透過云層的陽光強弱變化而姿彩紛呈,神秘而迷人;地平線上的群山則躲在厚厚云層里不肯露面……

不一會兒,云層消散,天空湛藍,雪山晶瑩。

中巴在土路上顛簸疾駛。

高原冷風從敞開的車窗呼呼往里灌,隊員們從缺氧的懶散中抖擻起精神來。

唔,中巴已經脫離了土路,在碎石和草甸上爬行。

遠處雪山下出現(xiàn)淡藍色的湖水,寬闊望不到盡頭。谷地越來越開闊,云朵低垂,高度表顯示接近海拔5?000米,快抵達大本營了。

下午3點半,抵達希夏邦馬峰大本營,登山旅程正式開始。

阿旺低頭看高度表:“海拔4?950米。”

王石:“這個海拔高度挺好的,感覺很舒服。”

阿旺:“是舒服啊,跟卓奧友大本營差不多。”

提前抵達的先遣組已搭好帳篷。黃色帳篷在一座山包腳下一溜排開,面向東北方一條流淌的河水,舉目瞭望,曠闊草甸、湛藍湖水、延綿雪峰……一切讓人心情舒展。景色壯美之極,但草場退化嚴重,稀疏的草地上羊群點點,草場明顯過載了。

是氣候變暖?是過度放牧?還是現(xiàn)代工業(yè)和交通造成的破壞呢?草甸美景還能存在多久?放牧的藏民能不能繼續(xù)留守家園?希夏邦馬峰腳下的景象,令人不得不擔憂。

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曾在希夏邦馬峰取冰芯,用以分析地球氣候變化。其中達索普冰芯在海拔7?000米以上取得,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冰芯。

研究結果表明,青藏高原的溫室效應十分明顯,氣溫升高幅度大于全球和全國的平均水平,尤其冬季升溫明顯,而夏季的天數(shù)增長。

青藏高原上的冰川加速消融,雪線上升,水量增加,使湖泊水位上漲,一方面會使河流、湖泊附近的植被恢復,牧草茂盛;但是從長遠看,這破壞了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導致極端性天氣增多,引發(fā)冰凍、颶風、暴雨等等。最直接的影響是地下水位抬升,加重鹽漬化,從而導致荒漠化。

更長遠來看,冰川如果持續(xù)消融直至枯竭,西部地區(qū)的沙漠化更不堪設想。

地球是否在變暖是一個全球性的話題,許多科學家還在爭論,目前看來很難爭論出結果,幾乎就像討論“是否存在上帝”一樣,理智已經不能得出結論。人類認知終究有局限,一種無限的混沌隔離開了爭論雙方。但人們卻必須面對一場賭博,在那無限距離的極端,正負是要見分曉的。

上帝是否存在?1670年,數(shù)學家、哲學家帕斯卡爾設想一個賭局:壓注有上帝,那么在“無限距離的極端”,如果確實有上帝,則贏得一切;如果沒有上帝,卻一無所失。壓注沒有上帝,在“無限距離的極端”,如果確實有上帝,則全輸,如果沒有上帝,也一無所失,一無所得。結論是:無論如何,壓注有上帝只賺不賠,為什么不賭呢?

有人拿這個道理來看環(huán)境問題:如果關注全球變暖,在未來,有可能扭轉地球環(huán)境危機,也可能只是虛驚一場,只賺不賠;如果不關注全球變暖,在未來,可能只是虛驚一場,也可能讓地球淪入災難的深淵,只賠不賺。為什么不賭一把,行動起來,扭轉全球變暖的局面呢(無論導致它的原因為何)?

當然,也有人不同意帕斯卡爾的博弈分析:沒有一無所失的賭,也沒有不需要付出代價的獲得。如果壓注有上帝而最終發(fā)現(xiàn)沒有上帝,我們失去的將是此世為人面對自己的真實。如果關注全球變暖而最終只是虛驚一場,我們失去的是付出的時間、機會成本和自我的意義——打這個賭,輸?shù)舻目赡苁亲约骸?/p>

自己犯錯誤并發(fā)現(xiàn)基督教是真理,或者自己相信基督教是真理而犯錯誤,哪一種情況更糟糕?任由地球變暖而最終面臨滅頂之災,或者擔憂地球變暖而最終白忙活一場,哪一種情況更糟糕?人們只能作出屬于自己的選擇。

地球在變暖嗎?

著名作家海明威在他的小說《乞力馬扎羅的雪》開頭寫道:“乞力馬扎羅是一座海拔19?710英尺的常年積雪的高山,據(jù)說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2002年2月8日,我登上乞力馬扎羅峰頂時,一路都沒有看到雪,它已經不再是常年積雪的山峰了。

我不是氣候專家,沒有圖表和數(shù)據(jù),但是作為一名登山愛好者,我的回答是:是的,地球在變暖,非常明顯。

我曾在廣西崇左北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基地的墻上,看到一幅題為“諾亞方舟”的壁畫:舉著保護生物多樣化旗幟的人群,帶著各種生物,走向新一艘方舟,逃避生態(tài)滅絕的慘境。并不信神的潘文石教授,相信拯救人類的只能是人類自己。

2007年,我登上海拔5?165米的土耳其最高峰阿拉拉特山,這是傳說中諾亞方舟擱淺的地方。阿拉拉特山腳下有一座關于方舟的私人博物館,是當?shù)匾晃恍欧钜了固m教的村民所建——《古蘭經》中也有諾亞方舟的故事??脊虐l(fā)現(xiàn),6?000~10?000年前,近東地區(qū)確實可能有過大洪水。而世界各古老民族也都有類似的記載,例如中國的共工怒觸不周山、女媧補天、大禹治水,背景都有一個大洪水的故事。

洪水的故事可能有某種程度的真實性,但其震撼人心之處,不在于災難的真實,而在于關于故事的道德解釋。中國的是治水型神話,《舊約》中則是逃生型神話;中國神話中是少數(shù)人的罪惡造成洪水滔天,而《舊約》中引起大洪水的是整個人類的罪惡。

進入當代社會,越來越多的“大洪水”話題則是與人類的環(huán)境道德相關:許多小說、電影描繪了由于人類漠視環(huán)境變化,放任自己的貪婪,最終使得全球變暖,招致毀滅性的洪水。當大洪水再次來臨,哪里是最適合建造諾亞方舟的地方呢?人們很自然地想到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而眼下在這個“方舟基地”,草場是在退化了。

平坦的營地孤零零的,只有一支隊伍。打前站的藏族向導介紹,每年這個時候,會有10~20個外國登山隊伍聚集,今年只來了一支意大利隊伍,一個星期前已經深入到一號營地(C1)。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