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演的前幾天,梅先生是真夠忙的。白天先在交際處跟高盛麟研究《巡營》的身段,晚上唱完了戲,又要跟開打的同場演員演習《水戰(zhàn)》,總要忙到天亮,才能睡覺呢。有一天的深夜,梅先生排完了《抗金兵》回來,休息了一會兒,在宵夜的時候,他對我說:“像今兒這樣大規(guī)模地演習水戰(zhàn)的場面,在舊戲里也不多見的。臺上的水戰(zhàn)跟陸戰(zhàn),有好些不同的地方:
“(一)拿出場會戰(zhàn)的情形來說,同樣都是雙方帶了一隊人馬走到臺口站住。陸戰(zhàn)在這兒照例是有一套通名報姓,互相答話的臺詞的。水戰(zhàn)的主帥見了面,先是亮住了相,對看一下,大家都不用說話,也不能馬上就動手對打。這是表示兩只船的距離還遠著呢,雙方只能遙望而已。接著各人領(lǐng)了隊伍,分左右轉(zhuǎn)身,等再走對了頭,才能準備開打。水戰(zhàn)開打之前,還有一個必要的身段,就是雙方都得先把手里拿的兵器(水戰(zhàn)用的兵器,總是長槍大刀,那些單刀、板斧……尺寸太短,是不合用的)倒著往后一杵,表示撐篙的意思。這一下是陸戰(zhàn)所沒有的。
“(二)水戰(zhàn)打上了手,向來只對敵人的上半身刺擊。打的套子,也無非是‘么二三’、‘兜蹩’、‘腰蜂’、‘棚頭’,這些武行中的基本動作。打的尺寸是比陸戰(zhàn)要慢得多了。打幾下就得停住,把身子一高一低地象征著船的波動。船多的時候,如同梁紅玉《擂鼓》一場,臺上有韓世忠、金兀術(shù)、何黑闥、韓尚德,四條船互相交戰(zhàn),這個套子,名為‘四合如意’。臺下看了好像滿臺都是演員,由帶頭的領(lǐng)著穿梭來往,轉(zhuǎn)之不休。這種場面固然熱鬧,其實水戰(zhàn)根本沒有很劇烈的戰(zhàn)斗,講究的是要走得整齊。你瞧他們在臺上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這不是隨便亂走的,都是表示他們在交換戰(zhàn)船的方向呢。有時候先往外翻叫做‘二龍出水’,再往里挖叫做‘雙進門’,或是走半個菠蘿圈,形成一個太極圖的樣子。有時候一船緊追一船,大家連著走一個圓圈,仿佛是一條龍的形式。有時候一船來一船去,叫做‘殺過河’,走成穿梭的形狀。這許多走法,都是集體的行動,像我們要在頭里帶隊的,更應該記準了,錯走不得一點的。
“(三)交換戰(zhàn)船方向的任務,船頭固然有主帥在指揮,船夫在船尾,也得配合了做出種種合理的表示,那就全靠他手里拿的那把槳的變化了。譬如他的槳是放在右邊搖的,主帥在頭里是向左轉(zhuǎn)身,那么順著搖過去是不生問題的。如果主帥要向右轉(zhuǎn),輪到他轉(zhuǎn)彎的時候,就應該把槳換到左邊來搖,才是合理的表示。換槳的身段,也有技巧的。這么說吧,他打放槳的一邊,往后轉(zhuǎn)身,順手換過槳去,這就對了。如果把槳從前邊倒過去,那就擰了。剛才李春林給他們排戲,嘴里不是老念著往里挖、往外翻、甩過來、甩過去,都是提醒大家,要注意船的方向是常常在變換的。誰走亂了,誰就掉到水里去了。
“梁紅玉在《抗金兵》里的場子,并不太多(全劇十九場,梁只有七場戲),卻包括了唱、念、做、表、打,樣樣俱全,還要換三種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