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時,他覺得難于登天,習慣了以后竟然變得易如反掌。我也能行,一旦有了這樣的自信,他與生俱來的靈巧就發(fā)揮出來了。
話雖如此,由于手術還是做的太少,半數(shù)雖然順利結束,但另一半手術做得有些磕磕絆絆。
其中有兩例手術,光找闌尾就花了二十多分鐘。三郎把腸子夾起來,翻來覆去的找,才好容易找到的。其中一個是因為盲腸扭曲在腸道內側;還有一例是移動性盲腸,已經轉移到相當靠左的地方了。雖然費了不少勁,但三郎也借此機會,摸清了盲腸部位的各種情況。
另外一例是闌尾已經破裂,一部分粘連在周圍的腸子上。這例手術雖然由所長執(zhí)刀,但是三郎學會了如何剝離粘連和插管。
雖說一共才做了六例,但由于這些經驗,一般的闌尾炎手術差不多都能做了。三郎覺得無論去哪里,自己都有信心單獨去應對了。
除了闌尾炎手術以外,所長還讓三郎做了些門診部的小手術。
縫合傷口、切除膿腫、為治療瘭疽而拔指甲等,這些手術技能都非常實用。
在縫合或切除之前要先進行局部麻醉。
一開始,所長命令三郎進行麻醉。因為要在傷口處進行注射,患者會感到疼痛。醫(yī)生就要一邊不斷安撫患者情緒,一邊注射,之后再進行切除或縫合??戳藥状我院?,所長說了句“你來試試”,便把手術刀遞給了三郎。
三郎第一次進行切除手術時,由于害怕總是不能一次切開。但是做過多次這種手術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如果畏畏縮縮、猶豫不決的話,反而使患者更疼痛,更加不安,還不如果斷地一刀下去,這樣既快速,又縮短了患者的痛苦。
縫合皮膚時的竅門是,要仔細對齊皮膚接縫后再縫。如果某一部分沒有對齊,或者出現(xiàn)卷邊,愈合時間就長,愈合后的傷疤也比較難看。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fā)生,每縫一針,他都要仔細用鑷子對齊傷口。
在做指尖手術時,要在手指根部進行麻醉。先讓這部分神經麻痹,由此遮斷通往指尖的神經。這時要用濃度為1%或2%的麻醉液。
對這些要點,三郎都一一仔細觀察,記在本子上。之后若所長讓他試試,他才初次實地嘗試。無論學習什么,第一步都是觀察,為此,他必須無時無刻不跟在所長身邊。
幸好,手術和患部處理大多安排在下午。三郎每天早上都比別人早來醫(yī)院一個小時,完成頭天送來的住院患者的化驗單。然后再做門診病人的化驗,盡量把下午空出來,好去觀摩學習所長做手術。
只要有時間,他都會跟在所長旁邊,便于觀察和打下手,結果有的病人誤以為他是來實習的醫(yī)學院學生。
有的患者還對他說:“學生哥,能不能再給我點繃帶?”
不消說,三郎一拿起手術刀或注射器,就有人明顯地露出不高興的神色。
“如果不是所長給我做的話,我就走了。”還有人這么說完,就要拿包回家。
“那就我來吧,其實也沒什么區(qū)別。”所長邊說,邊不情愿地拿起手術刀。
“外科醫(yī)生一過五十歲就不行了,體力跟不上,精力也不足了。如果讓那些大學里的老教授做手術,可就傻到家了。其實還是交給年輕有活力的副教授或者講師比較好。禮金也用不著給那么多,而且這個階段的醫(yī)生是最肥美的。越老越值錢的只有古董和青苔之類的。”所長邊開玩笑邊開了刀。
然后,他再說“相川君,下面你來吧”的時候,大部分患者就不吭聲了。
多虧了所長,患者這邊倒是糊弄過去了,問題還是在護士方面。
護士長還是老樣子,整天繃著個臉,三郎一來門診處,她就滿臉不悅地背過身去。診病時,三郎要是站在患者身后,她就露出厭煩的神色,仿佛三郎擋了她的道似的。
有時候,她就像算好了似的,三郎一來,就扔給他一堆檢驗單。和護士長一頭的護士們,也對他有些冷淡。
即便如此,護士長不像前一段時間那樣當面找碴兒了。不知道是不是所長對她說了“別對三郎那么苛刻”,不過,她好像也逐漸承認了三郎的存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