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沙漠玫瑰(1)

千古文章未盡才 作者:劉志琴


我來到了敦煌!

走出飛機,一片耀眼的陽光,1100多米的海拔使我置身在高原上,仿佛離天更近了一步,踏上這片土地的第一感覺,就是太陽璀璨輝煌,四周亮得幾乎使人睜不開眼。小小的機場,空曠曠的,只有一架飛機在起落,雖說是旅游的旺季,但與內(nèi)地的城市相比,還是一個寂寞的地方。走出機場一路驅(qū)車直達敦煌藝術(shù)研究院。令人想不到的是,莫高窟賓館的設(shè)施遠比預(yù)料的要好得多。二十年前這里還是低矮的小平房,如今已有現(xiàn)代化的設(shè)施;研究所剛建立時只有十多人,現(xiàn)在已發(fā)展到四百多人;昔日罕有人跡的石窟,如今游客絡(luò)繹不絕;黃沙漫漫的土地上也有了樹叢和花圃。不能不說這是換了人間。

可這里惡劣的地理環(huán)境依然如故,或者說換了人間卻連累自然環(huán)境更為惡化。有關(guān)報道說,河西走廊地區(qū)的降雨量遠遠低于蒸發(fā)量,唯一的水源祁連山冰川已經(jīng)縮小,雪線上升,大量地表植被因干旱而死亡。舉世聞名的莫高窟也面臨著厄運,一汪細細的泉水早已不堪養(yǎng)活人和植被的重負,沿著石窟的一條淺淺的河床,已是沙堿滿目。在河床邊散步,一腳一個坑,那無根的沙,隨時使小坑滑動,走過去休想再找回原來的路。緊挨著綠地的就是漫漫的沙丘,起伏不定的黃沙從眼前延伸出去,一眼望不到頭。一千多年前這里不會是這樣,否則哪來絲路的繁榮?一千年后的這片土地又會怎樣,黃沙會不會淹沒它? 我在這里五天沒有見過一只麻雀,一只蚊子,一滴露水。每當午夜醒來聆聽夜聲,除了自己的呼吸,沒有一點聲響可捕捉,一片死寂。這一切都是因為缺水,沒有水就沒有生靈,沒有生靈就沒有聲息;這里的一切又都盼望水,當你不小心把一杯水灑在地上,頃刻間無影無蹤,焦渴的黃沙一舉吞噬,連一點水的印跡也留不下。

這里也有與干旱拼搏的生長,駱駝刺就是一種。它矮矮的,一小株、一小株,星星點點地散布在沙丘上,雖是同類并不結(jié)伴,株與株之間相距甚遠,大約是地下的水汽太少了,如果叢生在一起誰也活不了,只能拉開彼此的距離,孤零零的,各自埋下自己的根須,向大地深處吮吸。這小小的混身長刺的植物,把葉片養(yǎng)得厚厚的,捏下去居然是濕潤潤的。也許正因為它蓄積了些許水分,才吸引駱駝前來尋食,這才有了駱駝刺的美名。

有一次在公路邊散步,瀝青路面光溜溜的,不意腳下卻咯噔咯噔的,像是踩在石子上,真奇怪,地面上冒起一個個的小坨! 仔細一瞧,那小坨的頂端冒出了數(shù)莖草葉,原來是這小草頂破了敦實的瀝青路,探出頭來。這長不過寸許的小草,要有多大的耐力才能捅破高壓在它身上的瀝青? 它只長在路邊而不在路中央,不是因為怕過往行人車輛的踩壓——你今天踩扁了它,明天它又能挺起來——它所以生長在路邊是因為路旁有細細的渠水,只要仔細觀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凡是路邊有水渠的地方,就有小草冒尖,原來“親水”才是它的原動力。水能驅(qū)使它掀翻比它強大千萬倍的重壓,這不由得使人肅然起敬。在這里拼搏生長的小草比內(nèi)地的小草要粗壯得多,環(huán)境愈惡劣,愈要使自己茁壯,這就是沙漠生靈的硬氣。這種硬氣幾乎隨處可見。人們早就稱頌沙漠中的胡楊能活一千年,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這樣的生死是何等的氣派! 這樣的氣派唯有沙漠中的生靈才擁有。

這種硬氣在大漠天地間流布,連太陽也如此,只要它一露面,就熱烘烘的像一團火,烤在肌膚上讓人發(fā)疼,一旦人躲開它的鋒芒,到陰涼處站一站,立時感覺涼颼颼。如果走在街面上,最好走成“S” 形,一會在太陽下,一會到背陰處,否則不是熱壞就是涼壞。俗話說圍著火爐吃西瓜,說的就是這景象。在陽光下幾乎找不到溫煦、柔和的感覺,只有火辣辣的一股咄咄逼人的硬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