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千古文章未盡才(1)

千古文章未盡才 作者:劉志琴


吳晗是著名的明史專家,擔任了17年的北京市副市長,如今已經離世40年了。40年足有兩代人之遙,也許他那忠厚長者的風采已經被人淡忘,但“吳晗”這一名字卻永遠銘刻在中國現代史上,見證了新中國的興盛和悲哀。從清華大學的一名歷史系教授,一躍而為任職17年的北京市副市長,并非他的初衷。他早在西南聯大投身民主運動時,就與聞一多約定,待到民主政治實現,立刻退回書齋,專心著書立說??伤@一夙愿終身未能實現,雖然他一次再次辭官,向往重返校園,又一次再次服從工作需要,聽從黨的安排,勉為其難而又盡責盡力,喜耶?悲耶? 這是常人難以理解的復雜情懷。

他是一位真正的學者,雖然事與愿違,當了高官,緊跟黨的步伐,兢兢業(yè)業(yè),但不變的是學術良知。毛澤東幾度批評他的《朱元璋傳》貶低農民戰(zhàn)爭領袖,明確要他把朱元璋的晚年“寫得好點”。他誠惶誠恐努力修改,始終不能使毛澤東滿意,為此他遍尋史籍,搜闕補遺,但修改的結果幾乎依然故我。這不是不聽從毛澤東的教導,而是一位史學家堅持從史實出發(fā)的本能,是這一道德底線使他沒有屈從政治需要、隨意篡改歷史,保持了史料的本來面目。現實與史實的沖撞,政治與學術的矛盾,是他自己也意識不到的苦惱所在。

這樣一名嚴謹的學者成為高官,這本身就是歷史的誤會。但作為一方官員,他始終聽從黨和毛主席的教導,包括他說過錯話,辦過錯事,整過人,也被人整過。1959年當毛澤東點名要他撰寫直言敢諫的歷史人物海瑞時,他興致勃勃地一連寫下《論海瑞》、《海瑞罷官》、《海瑞罵皇帝》等學術文章。豈知到1965年風云突變,這些奉命之作頓時成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大毒草。作為學者的他也許永遠不明白,這居然成了打倒劉少奇、進行路線斗爭的突破口。吳晗就此成為引爆線,在中國燃起一場熊熊大火,幾乎將中國毀于一旦!

人們若要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崛起和挫折,認識“十年浩劫”給中國人帶來的傷害,吳晗就是最重要的見證人! 《吳晗全集》的出版為當代人和后來者提供了第一手的寶貴資料。難得的是,他的書信和幾易其稿的《朱元璋傳》,具體而翔實地展現了一名民主戰(zhàn)士、一名愛國的知識分子、一名才華橫溢的學者,一生的夢想和追求最終被毀滅的軌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上這是最沉重的一筆文化遺存,珍藏這段記憶,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20世紀60年代初,說起吳晗,幾乎立刻令人與《中國歷史小叢書》聯系在一起。吳晗在民眾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并不是因為副市長的頭銜,而是因為親自操辦為民眾普及歷史知識的實事。

這套小叢書出版于20世紀50年代末,論時間是介于20世紀初史學革命與21世紀初傳媒史學之間。由此興起的史學通俗化浪潮,上承新史學的遺風,下啟當代講史人的智慧,承前啟后,在現代史學發(fā)展中留下光輝的一頁。尤其是小叢書融匯大眾性、趣味性與學術性于一體,使人們在輕松閱讀中得到正確的歷史知識和深入思考,對讀者具有永遠的魅力。它對歷史題材的選擇、編輯的方針都足以對當今的史學時尚補正糾偏?;仡欉@一歷程,不能不追思中國史學發(fā)展的歷程和先行者的足跡。

20世紀初新史學揭橥,是史學思想的大變革。梁啟超在抨擊舊史學的同時,提出歷史要讓國民知道他們生活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倡導史學的內容要從帝王政治為中心轉向國民社會生活史的研究。史學的視線與讀者的群落從上層轉移到下層,這對中國傳統(tǒng)的舊史學是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舉,因此有“史界革命”之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