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父親的眼光 伊犁記憶(5)

父親的眼光 作者:艾克拜爾·米吉提


1981年春天,我作為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委支援春耕生產(chǎn)工作隊成員,來到伊犁河彼岸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從河的對岸回望十分熟悉的伊寧市的輪廓,卻有一種新奇而陌生的感覺。我頓然覺得,看來,人要不斷跳出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而且,人要不斷地易位思考,才會有新的收獲。

我隨工作組幾乎走遍了察布查爾縣的每一個村落。我到過察渠的龍口,聆聽“牛祿”(昔日的戍營,現(xiàn)在的鄉(xiāng))里的那些錫伯族老人無限自豪地講述他們的先輩是如何開挖這條灌溉渠系的;走進他們的農(nóng)家庭院,看到他們精心編織的葦席鋪在土炕上,生活溫馨而自足。

在海努克鄉(xiāng)東邊,我們檢查一條從山谷溪流中引出的灌溉渠。我第一次看到在伊犁河谷的山脈中,竟然也深藏著干涸的河床。不過,那河床留有昔日水流的蝕痕。我不無疑惑地問當(dāng)?shù)厝耍@條河怎么是枯的?

他們說,老弟,你有所不知,水和樹是連在一起的。這條山溝里的樹已被剃頭刀剃過似的砍光了。過去水豐時,騎馬人難以過河的。現(xiàn)在可好,樹被砍光了,一汪一汪的山泉消失了,河水也就枯了。留下的那一點眼淚般的細水,勉強被我們引上來澆地。

顯然,如今風(fēng)靡于世的環(huán)保意識,其實萌自于人對生存環(huán)境惡化的憂慮與警覺?,F(xiàn)在,環(huán)保已成為國策,國民的環(huán)保意識普遍開始提高,發(fā)展不能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已成為全社會上下的共識。我想,走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這才是根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