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風流不可攀,誰結一丘壑(1)

辛棄疾 作者:劉揚忠


在今天山東濟南市歷城區(qū)遙墻鎮(zhèn)東南方不遠之處,有一個古老的小村莊叫“四風閘”。這是一個只有百十戶人家的普通村落。在這個村子的西南角,有一塊三畝見方的風水寶地卻八百年來無人耕種,由村里代納錢糧,村民俗稱“舍地”。盡管村民現(xiàn)在只剩下任、韓、孟、王、呂等姓氏,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卻稱這里為“辛家墳”。再往下打聽,連五六歲的兒童都能告訴你:“辛棄疾是俺村的,這是他家的祖墳!”公元1207年,辛棄疾在江西鉛山去世時,山東尚處在金王朝的統(tǒng)治下。在沒有子嗣守候的八百年間,辛家墳依然被家鄉(xiāng)父老留存著。這既是對辛棄疾這位大英雄和大文豪的敬仰,也是山東人自身豪俠仗義精神的一種傳承。

四風閘,這個齊魯大地上的小村莊,在辛棄疾生活的時代是一個什么模樣?幾年前我曾在朋友們的陪同下驅(qū)車去那里尋蹤,發(fā)覺那里的土地和人物都普普通通,已經(jīng)看不出什么“風流”之處。所幸清代初年,辛棄疾的一位同鄉(xiāng),與王漁洋并有“齊魯二賢”之譽的濟南府德州詩人田雯(此人亦為清初詩壇“金臺十子”之一)特意到濟南城內(nèi)和郊區(qū)考察,寫下了組詩《濟南分題十六首》,其中《四風閘訪辛稼軒舊居》一首這樣描寫辛稼軒故居:

藥欄圍竹嶼,石泉逗山腳。    

風流不可攀,誰結一丘壑?    

斜陽甸柳莊,長歌自深酌。    

(原注:稼軒有《一丘一壑詞》。甸柳,村名)

這首短詩攏共只有30個字,內(nèi)容卻很豐富。它先描繪四風閘的高雅環(huán)境和幽美景色,接著因景及人,贊嘆辛棄疾一生“風流不可攀”,最后則寫自己在甸柳莊的夕陽暮靄中以長歌酬贈詞人的情景。所謂“風流不可攀”,其實就是夸贊辛氏家族的來歷及其成員的名望與才干都不一般,非四風閘土生土長的村民可比。

濟南辛氏家族原非山東本地人,而是從自古多出文化人與武將軍的隴西之地遷來的。據(jù)《濟南辛氏族譜》的記載,辛棄疾的始祖辛維葉由隴西狄道遷濟南,定居郊外四風閘,官至大理評事。狄道,乃秦置縣名,治所在今甘肅臨洮。又,狄道為郡名,晉惠帝置,治所亦在今甘肅臨洮(唐亦置此郡,治所亦在臨洮)。這兒正是漢代勇將辛武贊、辛慶忌的誕生地,是辛棄疾一直引以為榮的。辛棄疾本人后來由北遷南,在江西上饒筑室定居時所寫的《新居上梁文》中,就自豪地向南方人介紹道:“家本秦人真將種,不妨賣劍買鋤犁。”這不單是在用漢代秦地專出名人和勇將的典故,也是在自敘家族的來歷。漢·楊惲《報孫會宗書》曰:“家本秦也,能為秦聲。”據(jù)《漢書·辛慶忌傳》記載:隴西狄道人辛慶忌,其父乃漢破羌將軍辛武賢。慶忌英勇善戰(zhàn),有國家“虎臣”之譽。他率兵長期在西域與敵人打仗,使得“匈奴、西域親附,敬其威信”;在西北邊關當過張掖太守、酒泉太守、云中太守等,曾被朝廷封為左將軍、右將軍、光祿勛、散騎給事中等。辛慶忌不但比他父親辛武賢武運顯達,而且他的三個兒子也都成了將軍:長子辛通官居護羌校尉,次子辛遵為函谷關都尉,少子辛茂由水衡都尉出為郡守?!稘h書·辛慶忌傳》稱贊他這三個虎子“皆有將帥之風”。除了這祖孫三代五個人,還有當年辛氏宗族子弟因參軍而待遇“至二千石者十余人”。該傳記末尾有贊語道:“秦漢以來,山東出相,山西出將。……狄道辛武賢、慶忌,皆以勇武顯聞。蘇(按:指蘇建、蘇武父子)、辛父子著節(jié),此其可稱列者也,其余不可勝數(shù)。”

在辛棄疾出生之前,隴西狄道的辛家在四風閘已經(jīng)傳了五代人,他們是:

始祖維葉(大理評事,由狄道遷濟南)——高祖師古(儒林郎)——曾祖寂(賓州司戶參軍)——祖贊(朝散大夫,隴西郡開國男,亳州譙縣令,知開封府,贈朝請大夫)——父文郁(贈中散大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