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親王現(xiàn)年四十歲左右,他是1820—1850年在位的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前任咸豐皇帝的幼弟,現(xiàn)在在位的同治皇帝的叔叔。在1860年以前,他幾乎不為紫禁城以外的人所知;不過當皇上從圓明園倉皇出逃,正是他走上前臺,會見外國公使并締結(jié)了和平協(xié)議。他掌握著民政與軍事各項委任大權,是軍機處最重要的成員——那是一個類似于我們的內(nèi)閣的機構。他處事決斷、態(tài)度開明,并且有著相當開放的思維,因而被公認為朝中改革派大臣的領袖。
在他的各項公職之外,恭親王,正如他的封號所表明的那樣,是中國貴族階層里最高等級的一員。為了避免誤解,請讀者允許我們在此做一些解釋。從遠古時候起中國就實行五級的爵位制,分封那些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的人。這些封號的權益可以傳給男性繼承人,但繼承人并不是直接承襲爵位,而是重新賜封。而實際上,作為一種慣例,繼承人承襲的封號總是低于他的前輩。因此借用我們的體制來解釋,就是一個公爵的爵位傳過五代之后,就縮水成準男爵了。
統(tǒng)治中國的滿族人,或者確切地說,那些擁有皇室血統(tǒng)、能稱得上是皇族的人,擁有超過十八個高低不等的貴族次第。爵位的獲得相對容易,但是正如前面提到的古老的系統(tǒng),逐代衰減,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受封者的特殊地位能確保他的封號世襲罔替。
恭親王在1865年獲得了這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