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jié) 日本以外的反應

交流與對抗:近代中日關系史論 作者:桑兵


美國的排日移民法案引起日美之間的嚴重沖突,孫中山一開始就予以關注。這時日本的駐華通訊機構為了爭取各方面的同情和支持,不斷多方探尋中國各界人士的意見,作為南方政治領袖的孫中山當然是其重要的追蹤對象??墒?,孫中山對此卻不愿意公開明確表態(tài)。4月間,“或就日美問題,征求意見。孫逸仙氏,本日返信,有該問題所關,余憾不得立意見之語(二十一日北京發(fā))”。

稍后,日本駐廣東通訊社記者專門拜訪孫中山,詢問其關于美國排日法案的意見,后者仍然表示:“余于此問題,初無特殊之感想”。不過,與此前相較,答案還是進了一步,孫中山說:

此在日本毋寧視為最良之教訓,須為黃種色人而覺醒之絕好機會。此外余殊無所感也。日本以前過于傾倒白人中之勢,少所顧慮。余企圖亞細亞民族之大同團結已三十年,因日人淡漠置之,遂未具體實現(xiàn)以至今日。使當時日本表示贊同,想不至如今次受美國極端的屈辱?!啻穗H所望于日本者,忍受恥辱,退而靜謀亞細亞民族之大結合。俟黃色人種之團結完成,然后講求對于此次屈辱之方策,斯日本民族之憤激庶不徒勞,而有圓滿結果之一日。美國此種態(tài)度正當與否,余不愿明答。何則?蓋恐引起日本并吞高麗是否正當之反問也。為日本計,此際無論如何,惟有隱忍以圖國力之充實,并努力亞細亞民族之團結。至于此問題將來之進展如何,全屬未知之數(shù)。南方政府未嘗就此考慮何等之對策,局面之變化,殊非吾人所能預測。

盡管礙于南方政府與日本關系的復雜性,孫中山還是謹慎地說出了自己心中的意思,希望日本能夠就此改弦易轍,放棄侵略亞洲鄰國的政策,回到亞洲民族團結的正軌,謀求真正的強盛之道。

5月16日,孫中山又在大本營接見了日本東方通訊社社長櫻井氏,會談的要點,就是美國排日法案及中國時局。

孫山中關于此事態(tài)度的保留,與中國乃至亞洲各國人士對于排日法案的反應以及當時的中日沖突有很大關系。

排日法案發(fā)生后,面對日本各個媒體的詢問,中國各界要人反應不一。北京言論界開始對日美問題大多保持沉默,只有江庸表示同情。而且即使有意同情和聲援者,態(tài)度和言辭也相當謹慎。黎元洪致函東京《朝日新聞》,呼吁中日根本掃除人種差別,放棄西洋物質萬能思想與殖民思想,如果做到這一點,即為亞細亞全民族團結之好機會。原外交總長王正廷稱:

吾華久為美國移民問題所苦,幾次抗議,終無功效,至今美國境內,全無吾華移民。日本今日適遇吾華經驗之第一步,體驗吾華難堪之苦痛,吾華同病相憐,益加同情。……夫事之根柢,在人權的偏見,且內政上多所作用,不易圓滿解決。日本輿論目下攻擊美國態(tài)度,不無或起兩國戰(zhàn)爭之懼,固不得言,畢竟日本惟有飲泣已耳。

言辭之間,頗有責怪日本原來沒有聲援中國反對美國排華,如今只能作繭自縛之意。只有中央銀行副總裁張嘉璈和唐紹儀的態(tài)度比較鮮明,前者表示:

此回美國移民法案,即禁止日本人移民之案通過,令人驚駭,斯不僅日美間之問題,而美國與亞細亞民族間之問題。吾華人之對美國,亦與日本人同其感情,即美國與亞細亞民族之人種問題,潛在根底?!傊?,望大統(tǒng)領為東洋民族堅拒,日本努力根本解決也。

雖然旗幟鮮明地支持日本對美抗爭,更重要的還是強調中國早已深受排華之苦,日本不過感同身受而已。

4月24日唐紹儀在上海對來訪的記者說:排日法案有違正義,非人道,賢明的總統(tǒng)應當否決,冷靜的閣員也不應采用。美國的先輩英國已給美國黑人一樣的社會待遇,而美國依然差別對待。此次移民案不僅對日本,對于中國、印度等其他有色民族也是侮辱,挑戰(zhàn)人道,成為野心家政爭的工具。熱愛正義的美國人應盡早取消,制止有辱美國歷史光輝的事。在坦率指責美國實行種族歧視政策的同時,仍然提醒日本關注亞洲有色民族的共同性。

中國人士對于排日法案的反應不夠積極,除了日本未能聲援中國抵制美國排華的歷史原因外,與中日之間的當前形勢不無關系,值得特別注意之點主要有二:其一,自從“二十一條”簽訂以來,中國民眾的反日情緒不斷高漲,抵制日貨等各種形式的反日運動此起彼伏,到1923年初,更有形成高潮之勢。因為日本的紡織業(yè)等侵入、“二十一條”、旅大回收等問題,上海、長沙、福州、廈門等地的抵制日貨運動如火如荼,長沙市民還與當?shù)氐娜毡緝S民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沖突?!爱?shù)嘏湃者\動,因排日報煽動,有漸盛之趨勢。孫文氏曰:二十一條約,是北廷舊式外交之結果,吾人所力反對。夫排日之事,固吾人所不愿,然不能壓迫輿論之勃發(fā),唯兩國要力提攜,解決二十一條問題,以絕日之禍根耳。”當各地的反日運動遭到當局的壓制時,作為革命策源地的廣東,自然成為反抗民眾的向往和希望,“從來置本部在上海之排日原動力(不明)聯(lián)合會,為見迫于上海法租界,被其所逐,因要移置本部于廣東”。在此情勢下,作為南方政府領袖的孫中山很難回避中日之間的沖突,對日本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表態(tài)聲援。

其二,東京大地震時,日本發(fā)生虐殺華僑事件,后來又限制華人入境(1924年5月實行),引起日本華僑的強烈抗議。反對理由之一,就是美國排日的事實。上海《民國日報》社論明確指出:中國的移民比日本移民更加受苦,美國制定移民法案,全是出于人種的偏見,所以日本的反抗,乃吾人所深深同情。然而,日本若只是為著自衛(wèi)的目的而爭論,而不為根本的打破美國人之偏見者,吾人實難贊成。茍欲打破美國人的偏見,促進黃白二人種的平等地位,僅僅單靠著外交上的手段,實難達到目的。孫中山所謂“余關于中國移民排斥問題,亦無何等感想。中國今日毫無向外發(fā)展之余力,非先專意以促內部之統(tǒng)一不可”,即暗指此事。

在錯綜復雜的外部形勢下,加上內政的諸多因素交互作用,孫中山不便孤立地就具體事件發(fā)表評論,可以理解。本來美國排日以整個亞洲為的,同為亞洲人,應當感同身受,予以聲援,可是要同時遭受日本歧視侵略的中國人或其他亞洲人義憤填膺地表示對日本的同情與支持,甚至挺身而出,未免強人所難。所以有輿論希望日本人能夠與其他亞洲民族易地而處,換位思想。

孫中山的態(tài)度與國人及其他亞洲人的心理相近,因而得到了呼應或共鳴。《盛京時報》發(fā)表論說《日美之爭潮》,呼吁全亞洲有色人種一致起來,做日本爭正義爭人道的后盾;同時要求日本自己切實履行正義人道宣言,停止放逐華工,以免自相矛盾,令人灰心。上海輿論指責日本禁止華工,《民國日報》等覺悟到中日兩國均在同一命運中。5月30日,《中華新報》發(fā)表社論《日美問題》,其中第四部分“中國人之感想及所望諸日本者”,以日本之強,猶不能免劣視,中國更須努力自奮。并且強調:“至于日本國民,吾人固同情其憤慨,復不能不望其覺悟。”甲午、日俄戰(zhàn)后,日本形勢大有可為,“然其后未能取得被壓迫各亞洲國民之信仰者,徒以其方針錯亂,反學歐洲之侵略,或變本加厲,故精神上陷于孤立。……日本欲開拓國運,應自決心求友始,求友應自同種始,而提攜同種國民之先,尤應改革內政”,給與朝鮮、臺灣人參政權。“國內且有民族差別待遇,何以責白人乎。”

《晨報》1924年5月4日刊載陳溥賢(署名淵泉)的文章《日美問題與人種戰(zhàn)爭》,指出:美國由人種成見排斥亞洲人,使將來世界在國家戰(zhàn)爭之外,多一重人種戰(zhàn)爭之恐怖,“凡屬亞人,同遭輕蔑,斷不能視為日美兩國問題,袖手旁觀,置身事外。吾儕主張亞洲各國聯(lián)合白種以外之人種,共同對白人提出人種差別待遇之抗議,茍有一國對于任何人種有歧視之舉,則吾人惟力是視,誓與對抗,務使此反人道、背正義、無公理之舉動絕跡于世界而后已。吾儕所爭者,決非一二國家間問題,非一二人種間問題,亦非十年二十年間問題,實全世界全人類無窮未來之重大事件,為良心上所不能輕輕看過者也”。同時忠告日本痛自反省,本著正義人道,改變對華態(tài)度,放棄歧視排斥華工的政策,以免授美人以口實。此言站在世界和人類的道德高度,超越國家之間具體的人種歧視,不僅揭示了強權的反文明性質,而且將日本置于同樣的標準之上進行考驗。

亞洲的另一大國印度與日本較少利害沖突關系,而長期飽受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之苦,站在亞洲有色人種應當共同反對白人的世界霸權的立場,對于排日法案的反應更形強烈。印度獨立運動要人陀斯對《臺灣民報》記者發(fā)表意見:

米國的排日移民法案是西洋帝國主義好戰(zhàn)主義之表現(xiàn),排日案不過其一實例而已。其排日移民案,不過是排斥全亞細亞人之大規(guī)模計劃的一小部分哩。對加奈大、南阿非利加、濠州等之亞細亞人的選舉權問題的實例也是一樣的。他們白人的手段,是要阻害亞細亞人的發(fā)展的陰險手段,在西洋諸國的思想,謂西洋是世界最高文明的代表者,所以他們洋人由其自國領土內驅逐亞細亞人,是他們應當?shù)臋嗬?。對這的救濟策,在創(chuàng)造亞細亞自由國民的聯(lián)盟而已。一個個的亞細亞各國民降服于白人之勢力下之中間,全亞細亞人則不得不繼續(xù)承受被壓迫的痛苦了。西洋諸國雖奉基督教,并沒有基督精神的存在,所以要維持世界的平和,須要促進印度教佛教回回教的聯(lián)合哩。

他不但堅決反對白人稱霸世界,而且根本否定西洋是世界文明的制高點,將世界和平寄希望于東方的精神復興,因此亞洲各國的聯(lián)合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必由之路。印度國民會議議長、泰戈爾、印度獨立運動領袖施阿爾泰斯等人紛紛發(fā)表意見,抨擊排日為侮辱全體亞細亞民族的不人道行為,呼吁結成亞細亞自由國民的聯(lián)盟,要求全體亞洲人從久眠的狀態(tài)中覺醒,具有全亞細亞的自覺意識,以此保障大亞細亞聯(lián)盟的民族生存,并為崇高文化建設的母體。他們針對美國的“白人美國”,主張“有色亞細亞”,要求白人從亞洲大陸撤退,宣稱“這是亞細亞人的自衛(wèi),能夠使亞細亞人的生存歸于平和的唯一保障”。

8月,亞細亞協(xié)會及上海經濟日報社發(fā)起亞細亞問題大講會,在上海文監(jiān)師路日本人俱樂部三樓大講堂開會,中日美印四國約700人出席,中日最多,美印次之。戶川吞峰、山桐、蝦斯篤里(?。埨^等相繼發(fā)表演講,從中可以窺見各自立場態(tài)度的差異。戶川吞峰稱:歐美風靡個人主義、自然主義、社會主義,排日與戰(zhàn)爭,為三種主義之結果。亞細亞聯(lián)盟之使命,在防止人種戰(zhàn)爭于未然,所以不得不與美之惡思想宣戰(zhàn)。山桐表示:國民黨從來主張中日親善,日方則相反,傷感情之處甚多。應注意三點:一、外交意旨獨立。二、文化自尊,不宜歐化。三、尊重人民個體,不以軍事經濟定國家強弱。蝦斯篤里說:要以亞細亞固有文明改良歐美文明,重精神,不全以物質為衡量。

同臺發(fā)言的張繼,則著重批評日本的亞洲政策,認為中日之間不能相見以誠,是因為日方自甲午以來,變化百出,行同蝙蝠,毫無誠意,甚至有意欺騙中國人。日本目前政治有改善的基礎,“日本新政治家,如提倡亞細亞聯(lián)盟,必先提倡亞洲民族之獨立。但此言之易而行之艱,因日人恐懼朝鮮、臺灣之喪失也。余深望日人在遠處著眼,則將來所失者小,所得者大,而亞細亞盟主之一席,亦可操左券而得也”。張繼的言論,與孫中山的看法主張相當接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