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瞿秋白的復出和再度挨批(2)

歷史選擇了毛澤東 作者:葉永烈


“之夫”作了大會結(jié)論。“之夫”,亦即瞿秋白,取義于“楊之華之夫”,楊之華是他的妻子。

“柏山”承認了“策略上有‘左’傾冒險主義傾向”,“我是應當負更多的責任”。“柏山”,亦即李立三。

會議選舉的政治局委員,保持原有的陣勢,只是補選關(guān)向應代替已去世的蘇兆征。七位政治局委員是向忠發(fā)、周恩來、瞿秋白、項英、李立三、關(guān)向應、張國燾。

政治局三常委改成了向忠發(fā)、周恩來、瞿秋白。[1]也就是原先的“三駕馬車”中的李立三,換成了瞿秋白。

瞿秋白復出了,有了錯誤的教訓,又有了兩年的冷靜反思,比過去顯得成熟很多。不過,大抵由于瞿秋白有過類似于李立三的“左”傾經(jīng)歷,他對李立三的批評是溫和的,只是說他“犯有‘左’的冒險主義傾向的錯誤”,而不是說他犯了路線錯誤。對李立三的處理也是溫和的,只是撤銷他的常委職務,仍保持政治局委員職務。

大會結(jié)束不久,共產(chǎn)國際遠東局給中共中央政治局寫信,肯定了中共六屆三中全會:“柏山同志在他的自我批評中顯明地正確地指出了自己的錯誤,它的來源及其對于這些錯誤的責任。”信中還斥責了“共產(chǎn)主義的叛徒”和“黨內(nèi)的右傾分子”,稱他們“總是竭力地利用政治局和柏山同志的這些錯誤,來進攻黨的整個路線,把黨的路線拿來和國際的路線對立”。可是,風云變幻莫測。1930年10月共產(chǎn)國際從莫斯科發(fā)出新的指令,突然升高了批判李立三的調(diào)子,等于在政治上宣判李立三“死刑”:

在中國革命最重要的時機,曾經(jīng)有兩個在原則上根本不同的政治路線彼此對立著。立三同志的路線,就是反國際的政治路線。

這條路線的結(jié)果,就是消極,就是失敗,就是極危險的冒險。(是站在)反馬克思主義、反列寧主義、反共產(chǎn)國際的立場上,產(chǎn)生了他的敵視布爾什維克主義和敵視共產(chǎn)國際的行為。

這封題為《給中共中央關(guān)于立三路線問題的信》,經(jīng)過秘密交通線傳遞,

[1] 眾多的文獻上均這樣記載,但金沖及主編的《周恩來傳》稱三常委為向忠發(fā)、周恩來、徐錫根。中共中央于11月16日收到。瞿秋白看了信,全身發(fā)涼!他敏感地意識到,這封信將會帶來一場政治風暴,因為他在收到信之前已風聞,有人在說瞿秋白“庇護”李立三,六屆三中全會是搞“調(diào)和”。

對李立三批判的升級,意味著他將面臨新的批判……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