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盟成立消息幕后花絮

從前的先生:盟史零札1939-1950 作者:張冠生/編


民盟成立社論中,有句話說“本身不是一個政黨,而是許多黨派的聯(lián)合”。

很容易由此聯(lián)想起一句古語—“君子群而不黨”。

“許多黨派的聯(lián)合”,意在促成國家的民主和團結。

本是政壇大事、好事,其成立消息見報時,卻得不到一個應有的正當位置—不在要聞版,也不在其他正文版,僅安排在“廣告欄”刊布。

此事饒有趣味,需要放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上才好理解。

避開送檢難題

自從1941年3月19日民盟正式成立,到梁漱溟赴港辦報之前,消息始終沒有公開。創(chuàng)辦《光明報》,正是當初張君勱的主張—“在國民黨控制不到而又極接近內(nèi)地的香港建立起言論機關來,然后以獨立姿態(tài)出現(xiàn)”。但即便香港言論機關也須遵守送檢制度,民盟成立宣言和政治綱領如果在見報前送檢,定難通過。同人討論這個難題時,薩空了出主意說,放在廣告欄刊出,因為該欄內(nèi)容無須送檢,這樣就可以避免宣言和綱領送檢被扣的問題。后來即如此辦理,并在開印前通知印刷廠增加印數(shù),出售時又減收報費,以盡量擴大當期發(fā)行量。市民讀者和海內(nèi)外各界人士見到民盟成立的消息時,香港當局也看到了,忙遣警務人員到報社查問。梁漱溟和同人出示廣告賬目本和完整手續(xù)記錄,沒有任何違法違規(guī)把柄。此事平安過去。

回絕登門說客

民盟成立宣言和政治綱領發(fā)表后,大陸政府方面的壓力就到了。旅港參政員王云五、成舍我秉承國民黨當局意見,邀梁漱溟同回重慶參加參政會,以促其離開香港,被梁拒絕。接著,國民黨元老李石曾寫信給梁漱溟,告機票已準備妥當,蔣公并無惡意,不妨返渝。梁漱溟敬謝未應。最后,杜月笙出馬了。他在告羅士打酒店設下雅座,請梁漱溟“吃茶”,先恭維《光明報》的文章好,大家如何注意和贊同,后敦勸梁漱溟返回重慶,“有什么主張,盡可以和蔣先生面談,當面交換意見不是更好?”并表示愿陪同梁漱溟同去同回。梁漱溟答:“不必了,除了報上已發(fā)表的,我沒有另外的主張。更何況民盟總部在重慶,張君勱、左舜生等人都在,如果需要面談,他們可以代表民盟?!倍旁麦衔茨苷f動梁漱溟,后來再次請他“吃茶”,再次碰了釘子。

排解內(nèi)部分歧

梁漱溟說,《光明報》初創(chuàng)期間,“更令人頭痛的還是來自內(nèi)部的分歧與干擾”。首先是政治綱領的內(nèi)容,幾經(jīng)周折,信函往返,久久定不下來。其次是發(fā)表方式,黃炎培提出要為他參加民盟保密,所以不能簽名。梁漱溟認為,“民盟這兩個重要文件的發(fā)表,都應由民盟的負責人共同具名,毫不隱瞞這些政治主張是我們的。只有如此,才足以表明我們鄭重負責的態(tài)度,并取信于國外”。有人提議,由參加民盟的各黨派具名,職教社反對此議。梁漱溟提議用“民盟駐港代表梁漱溟”的名義,或先解除其報社社長職務再發(fā)表,均未得同意。最后,萬般無奈中,只得服從不具名發(fā)表的意見。而不具名的最大不利,是難以取信于國際社會,以獲得同情和支持。為作補救,委托陳友仁(曾任孫中山秘書、國民政府外長)和陳翰笙向外國記者作出說明,并把兩個文件譯成英文,轉(zhuǎn)發(fā)國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