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印象:在中國第六代電影導演當中,王小帥是頗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總說自己是一個沒有根的人,他的父母先是在上海工作,后來在支援三線的歷史背景下,到了貴州生活,他從小也曾經(jīng)在武漢和北京求學。電影學院畢業(yè)之后,又被分配到了福建電影制片廠,這東西南北的,究竟哪里算是他的家呢?從職業(yè)上講,他先是學習繪畫,后來主攻電影導演,很多電影都是在資金和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開始創(chuàng)作的,就在這充滿了漂泊和動蕩感的生活當中,王小帥如何找到自己的根呢?
導演王小帥的大名,你大概早有耳聞,他被稱為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在國際電影節(jié)上屢獲大獎。但說起他拍過的電影,看過的人恐怕屈指可數(shù)。最早由于體制的原因,他的作品遲遲不得公映;而電影市場開放之后,他的票房又不盡如人意。這似乎是文藝片導演難以破解的困境,王小帥卻偏不信這個邪。近日,帶著最新作品《我11》,他要再次沖擊觀眾的視線。
楊瀾:這部電影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王小帥:就講一個小孩,他無憂無慮地在山澗、河里生活,忽然之間自己的襯衫被一個逃犯搶走了,這一下子就打亂了他童年、少年的生活。窺視到成年的世界里去了,隨著歷史的結(jié)束和變革,他也好像瞬間長大了。我們每一個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哪一個點,哪一個時間段,突然之間意識到一個什么事,突然之間遇上什么事兒。
楊瀾:拍《我11》這部片子,能不能給我描述一個你自己最享受的某一個場景?
王小帥:小王憨的父親在外面跟人家鬧別扭,打破頭回來了,小王憨很害怕,他爸就說:“出來,沒事兒,坐在爸爸腿上,爸爸摔了一跤。”然后給他喝點小酒。
楊瀾:這個完全就是個人經(jīng)驗的?
王小帥:對,燈也沒開,點個蠟燭。從包里面抽出幾張印象派的畫,有莫奈的《日出》、有西斯萊的幾張畫,小孩就看著,然后父子倆在昏暗的房間里,在那樣的一個環(huán)境下,看著一個跟他們八竿子打不著的一個印象派。我覺得這一段是把我成長的整個精神歷程的根揭出來了?!段?1》的故事發(fā)生在貴陽的一個“三線”家庭。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數(shù)百萬家庭從東部繁華地區(qū),前往西部支援邊疆建設。這一影響了數(shù)千萬中國人的運動被稱為“三線”建設。王小帥希望通過這部電影,喚醒人們對于那一段幾乎要被遺忘的歷史以及人群的關(guān)注。然而這部帶著強烈自傳色彩的影片,還未上映便引發(fā)爭議。周立波就曾言辭激烈地抨擊說:“你的十一歲關(guān)我什么事?”對此,王小帥又是如何回應的呢?
楊瀾:你覺得這個會跟普通的觀眾有共鳴嗎?那些并沒有去過“三線”的人,你覺得能有共鳴嗎?就像有人說“你十一跟我有什么關(guān)系”是吧?你必須得解釋出為什么我要來關(guān)心你十一的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