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底深處的相互理解與關切催生了一個又一個愛的微小時刻, 對此,我們也會思考:新生的嬰兒是否具有這樣的能力,也能真正融入愛中?(大多數(shù))父母都愛他們的(大多數(shù))小寶寶,但這些初降人世的嬰兒是不是也能夠真正回應父母的愛?新生兒的能力有限,他們該如何生成愛所要求的對他人忘我的關注?其實,新生兒根本無須費力。胎兒期正常發(fā)育的新生兒,生而渴求與慈愛的成年人產(chǎn)生聯(lián)結,以面對這個世界。他們尋求著眼神交流、身體接觸, 甚至在最大限度上保持著與成年人的動作同步。我歷來是一個經(jīng)驗主義者,因此在大兒子出生后幾分鐘,我立刻親身驗證上述論斷。我把他抱在懷中,我們四目相對。我對他吐了吐舌頭,小家伙很快也做出了與我相同的動作。3 年后,當小兒子出生時,我再次驗證, 結果相同。這兩次母子同步的時刻都被我的丈夫拍攝了下來,定格成為永恒的瞬間。
用積極性共鳴重新定義愛之后,很容易發(fā)現(xiàn)嬰兒與積極做出反應的看護者之間那些愛的微小時刻無處不在。發(fā)育科學顯示,悉心、專注的嬰兒—看護者互動對于正常的人類發(fā)展至關重要。我們將在第三章中看到,嬰兒—看護者行為同步,其影響程度遠遠甚于可見的行為層面,也能協(xié)調(diào)生物同步。嬰兒依賴于此,我們所有成年人也一樣。與嬰兒一樣,我們都需要愛的滋養(yǎng)。積極性共鳴是生命必需的養(yǎng)分。
那些出于各種原因被剝奪了享有積極性共鳴機會的嬰兒,他們的命運讓人心痛??杀氖?,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他們所需的愛的滋養(yǎng)。有些孩子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有地方住、有東西吃、有衣服穿等,然而,他們卻很少有與他人分享積極情緒的體驗。研究顯示,成長過程中缺乏愛,幾乎會影響兒童各個方面的發(fā)育,比如認知與社交能力,還有健康狀況。一個極端的例子,羅馬尼亞孤兒年幼時遭受的情感漠視,在他們的一生中投下了令人心痛的陰影,造成了嚴重、普遍的心理影響。即便是那些已由充滿愛心的西方家庭領養(yǎng)的羅馬尼亞孤兒,其成長中出現(xiàn)的問題也會持續(xù)幾十年。然而,更加普遍、尖銳的問題是,普通家庭甚至是富裕家庭中出現(xiàn)的無意識情感漠視。
此類情感漠視的主要根源之一是抑郁情緒,約有10%~12%的新媽媽會受到產(chǎn)后抑郁癥的困擾。其實,這一問題也困擾著初為人父者或其他嬰兒看護者。抑郁一般被視為積極情緒系統(tǒng)紊亂,就像是一塊扔在微弱火堆上厚重潮濕的毛毯,熄滅了積極情緒與積極性共鳴的火花,壓抑了人們的情感體驗。你是否體會過在牙科診所拍X線片前穿上鉛制防護服的感覺?再想象一下你所有的衣服都是這種質(zhì)地,這會讓你的行動變得多么遲緩不便?感到抑郁時,最大的愿望應該就是獨自蜷縮在床上睡覺。試想,在這樣一種情緒狀態(tài)下照顧一個新生兒會發(fā)生什么?當然,你能夠完成換尿布、喂水、喂奶這樣的基本活動。然而,研究顯示,處于抑郁狀態(tài)的嬰兒看護者無法做到與嬰兒的行為同步,抑郁削弱了看護者的肢體語言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對于接受照顧的嬰兒來說,這樣的情緒會直接轉(zhuǎn)換為其與看護者之間的行為聯(lián)系減少、可預測性降低。即使嬰兒與看護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這種共鳴中也不含有任何積極性因素,而是具有消極性的,可能是憤怒或冷漠等。因此,抑郁不僅阻礙你自身去體會、表達積極情緒,同時還會損害你與被看護的嬰兒之間—雖然他還不會說話—產(chǎn)生情感聯(lián)結。缺乏積極性情緒與情感聯(lián)結這兩大支撐,你與嬰兒都需要的積極性共鳴,根本無從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