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階段,很多本來應該由家庭承擔的責任,變成社會的責任,出現(xiàn)了老人日間照料中心、養(yǎng)老院等機構。一方面,社會養(yǎng)老為解決“空巢老人”問題提供了一種途徑;另一方面,這卻也無疑成為催化劑,促成更多的老年人問題。
無論從任何角度上來說,家庭養(yǎng)老無疑都是最經(jīng)濟、最溫馨、最有效的辦法。國家在大量建設社會公益養(yǎng)老場所的同時,能否將政府的資金通過一定的方式,轉移支付給家庭成員,讓某些家庭成員不需要上班,留在家里照顧老人,豈不是兩全其美之策?
老人家能得到照顧,是基本的要求;讓老人家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敬、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才是更需要我們?yōu)橹Φ哪繕恕?/p>
做到這一點,必須倡導“愛親”文化。愛親,首先是要愛自己的父母,愛身邊的長輩,愛子女兄妹,從身邊的人愛起,由此愛社會、愛國家。這就是中華民族“孝道”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先賢抓得很準,這個國家要發(fā)展,必須讓國民熱愛這個國家,忠君愛國。按照現(xiàn)代語言來說,就是熱愛祖國,熱愛本職,愛崗敬業(yè),真誠奉獻。
“移孝作忠”,將“愛親”文化提升為愛國文化的基礎,不是很值得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