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 基準線的改變(2)

透視謊言:跟牛津專家學超實用破謊術 作者:(德)雅克·納斯海


然而,我們究竟該如何排除這些無可厚非的原因呢?首先,要盡可能縮短檢查性提問與確認行為變化之間的時間差,如此一來,便可將諸如疲勞這類純粹的時間因素給排除。其次,我們可以一再出其不意地轉換話題,觀察這么做之后,對方改變言談舉止的現(xiàn)象有沒有跟著消失。當你再次提及會讓對方顯得別扭的話題時,改變的征兆是否又再次出現(xiàn)了呢?如果確實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我們基本可以斷定對方是在說謊。

不過,最后一步,也就是談論關鍵性問題的這個步驟,最有可能導致扭曲的結果。若是所提的問題不屬于中性,涉及到感情或是令人難堪的主題,即使交談的對象并沒有在說謊,也有可能因此產生特別激烈的反應。⑦以卡爾漢茲夫婦為例,倘若卡爾漢茲每次參加聚會都會喝得爛醉,所以只要提到聚會他便難以啟齒,因此當羅西突然聊到這個話題時,他略顯緊張的反應應該是正常的。

關鍵在于:該如何去談論關鍵性問題?該如何與說謊嫌疑人周旋?要明確地指控對方還是別那么做比較好?

奧賽羅的錯誤

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提出了“奧賽羅的錯誤”(Othello error)這個用語,用來形容誤將外在的征兆當成說謊的標志可能招致的危險。在莎士比亞的名劇《奧賽羅》(Othello)里,黑人將軍奧賽羅誤以為他的妻子苔絲狄蒙娜(Desdemona)與他的部下凱西奧(Cassio)聯(lián)手欺騙他。苔絲狄蒙娜希望奧賽羅能夠聽聽凱西奧的說法,可是奧賽羅卻告訴她,他已經殺了凱西奧。苔絲狄蒙娜聞言后,淚水奪眶而出,因為這下子她再也無法洗清自己的冤屈了。然而,奧賽羅卻誤將她的反應視為兩人暗通款曲的明證。關于這一點,他顯然是誤會了。

像這樣的錯誤并非只會在戲劇里造成悲劇,日常生活中也應該盡可能避免這樣的誤解。

詢問關鍵重點

許多警方的顧問都會建議在審訊時,直接以懷疑和指控的態(tài)度去面對嫌犯。例如,直接對嫌犯表明:“我們在車上找到了你的指紋?!雹嗳绱艘粊?,可將嫌犯逼到死角,迫使其說實話。然而,這種方法是錯的,因為直截了當?shù)闹缚乇厝粫斐尚袨槟J降母淖儭U_的方式應該是,先輕松地談些諸如歌劇或電影等無關緊要的話題,一方面讓嫌犯保持平靜,另一方面可借此探查出嫌犯的行為基準線。接著話鋒一轉,出其不意地問:“你是否勒死了自己的妻子?”這時若對方的行為模式有了改變,就不令人意外了。不過,當人們被指控犯罪時,無論是真的還是被冤枉的,產生劇烈的反應都是正常的。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是無辜的人也會表現(xiàn)出與平日不同的言談舉止,而我們可能會因此冤枉了好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