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莊小學(3)

中國在梁莊 作者:梁鴻


但是,說到底,家長還是有一種心思,只要小孩愿意上學,哪怕賣房賣血,總認為有文化有知識好,家長的第一愿望還是求知。你不敢想,算算現(xiàn)在的失學率,比20世紀80年代那時候要高得多?,F(xiàn)代化是現(xiàn)代化了,教育程度反而下降了。初中以后輟學率非常高,學生是百分百不想上,也上不進去。升學最大的障礙是網(wǎng)絡游戲。家長在外打工,都是爺爺奶奶管,哪兒管得???

唉,你說路過小學啥心情?心里都不美,就是沒有小孩的單身漢看見心里都不美。再恢復恢復不了了。桌椅板凳被拿跑了,學校不像學校,家長也不會再愿意送回來了。現(xiàn)在,村里大人每天去鎮(zhèn)上接送學生,人都快夠死了。農(nóng)民又不是上下班,正在鋤地,鋤扔了都得去接。梁莊估計有幾十家子。6點起來做飯,7點多騎個三輪車或自行車送去上學,中午再接送,下午再接送?;疃几刹涣?。有錢人家送到封閉式學校。可那封閉學校是啥?我都打聽過了,教學質(zhì)量差得要不得,成績都是瞎編的。到考試的時候,老師把題寫到黑板上講一遍,學生還不會做。

留守兒童的毛病在于隔代管教,溺愛多。隨著生活的富有,孩兒父母都留有生活費,小花錢兒 也把小學生的習慣弄壞了。你義衡哥前幾天回來了,專為兒子的事。兒子都上高中了,天天逃學,上網(wǎng)、打游戲,要么就是在家里看碟。爺爺奶奶氣得渾身抖,他反過來罵爺爺奶奶。個個家里放有一二百張碟,大人要是不在家,小孩能看上一天碟。

即使是一個已經(jīng)離職多年的小學民辦老師,你也能感覺到,在他的言語之中,他最擔心的不是小學本身的消亡,而是這個村莊文化氛圍的消失,一種向上的精神的消失——雖然他并沒有清楚地表述出來。也許村莊的真正破敗并不在那些內(nèi)部的廢墟,這學校的破敗、荒涼,才讓人感覺到了這村莊的真正腐朽與行將消散。

讓一所學校消失很容易,也很正常,因為有許多實際的理由,人口減少、費用增多、家長嫌差等等。但是,如果從一個民族的精神凝聚力和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它又不僅是一所小學去留的問題。對于梁莊而言,隨著小學的破敗,一種頹廢、失落與渙散也慢慢彌漫在人們心中。在許多時候,它是無形的,但最終卻以有形的東西向我們展示它強大的破壞力。

如萬明哥所講,當初梁莊小學最興旺時,全村村民都有一股子精神頭兒,在地里干活心里也有勁。上學鐘聲一響,村民的一種敬仰、尊重之心油然而生。而現(xiàn)在,大家都各奔自己的小日子去了。掙錢第一,雖然大人也為孩子的學習而生氣、焦慮,但是,卻不會產(chǎn)生根本的心痛。鄉(xiāng)村的文化氛圍越來越淡薄,沒有昔日那種文化之鄉(xiāng)的感覺。家長雖然還希望孩子上學,并且,出去打工除了想在家蓋棟像樣的房子之外,更主要的就是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在經(jīng)濟觀念、金錢意識的沖擊下,在家長缺失的情況下,孩子根本不愿意上學,就等著早早退學,以便出去打工。至于怎么打工,能打什么樣的工,好像并不是他們所想的。更何況,現(xiàn)在上大學,并不能夠保證將來就一定有出路。

光生叔的孩子秀清,考上了地區(qū)的大學,三本,學行政管理專業(yè)。大學四年,每年大概需要一萬塊錢的學費和生活費。光生叔和老婆,還有秀清的妹妹,一家人出去打工供他上學。但是,畢業(yè)之后,秀清卻找不到工作,考過幾次公務員,都沒成功。秀清,單薄的、戴著眼鏡的、落落寡歡的秀清,在城里租房子住了幾年,不愿意回村里。結(jié)果在今年,跟著村里的其他青年出去打工了。說起這件事,大家都搖頭嘆息,光生叔家現(xiàn)在還住著村里最破的房子,閨女也已經(jīng)二十五歲,至今沒說婆家。還有幾個大專院校畢業(yè)的孩子,只有一個憑著自己的專業(yè)找到了工作,其他都只是在公司做低級員工。他們的身份是什么呢?農(nóng)民?農(nóng)民工?好像有點兒不太合適。說是城市工作人員?白領?又完全不對。他們處于這樣的模糊地帶,不愿意回農(nóng)村,但城市又沒有真正收容他們,因為他們并沒有收入足夠多的工作。他們不需要記住自己的身份,只能在城市的邊緣掙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