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敵人(國軍?)離國境線只有一百多里,并擁有蒙自飛機場,自以為抵抗不成,還可由空中、陸路逃往海南島、臺灣或越南、老撾、緬甸。為在云南最后完成“關(guān)門打狗”的作戰(zhàn)部署,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于12月11日致電盧漢,要求他“配合我軍消滅一切敢于抵抗的反動軍隊”。29日,遠在蘇聯(lián)訪問的毛澤東主席又電告劉少奇:“請告劉鄧轉(zhuǎn)知盧漢及云南我軍,只可在李彌、余程萬之先頭阻止其向越、緬前進,不可向其后尾威脅或追擊,以免該敵過早退入越南?!?
經(jīng)過廣東作戰(zhàn)和廣西作戰(zhàn),第四兵團在南寧附近作了短期的休整。接到毛澤東的命令后,四兵團黨委在南寧召開擴大會議,司令員陳賡將軍令三十八軍和滇桂黔邊縱隊第一支隊組成左路部隊,沿中越邊界出河口、金平一線,斷敵逃往國外的陸路通道;令十三軍為中路部隊,日夜兼程,直出蒙自、開遠一線,襲占蒙自機場,斷敵空中逃路,爾后在友鄰部隊協(xié)同下殲滅湯堯兵團于滇南地區(qū);令滇桂黔邊縱隊和盧漢起義部隊各一部作為右路部隊,由昆明南下阻擊西逃之敵,配合主力作戰(zhàn)。戰(zhàn)斗中要求各部隊快速前進,大膽迂回,“先兜后殲”,務(wù)必將敵全殲于國境線內(nèi),免除后患。
兵貴神速。千里奔襲,關(guān)鍵是一個“快”字。左路部隊在三十八軍副軍長兼一一四師師長劉賢權(quán)的率領(lǐng)下,于1949年12月27日由廣西田東出發(fā),在滇桂黔邊縱隊司令員莊田率領(lǐng)的第一支隊的配合下,向云南的河口急進。
河口是云南通往越南的咽喉要道,是滇越鐵路的邊境出口站。關(guān)閉南大門,切斷國民黨軍團由陸路逃往越南的道路,必須搶先攻占河口。1950年1月11日凌晨,一一四師341團在濃霧中渡過南溪河,占領(lǐng)邊境重鎮(zhèn)河口。敵人驚恐萬狀,湯堯急令駐防蒙自的第二十六軍派出部隊到蔓耗渡口架設(shè)浮橋,以便逃跑。341團當即日夜兼程,于1月16日晨攻占蔓耗。因蔓耗既克南逃之敵遂竄向紅河上游的蠻板(地名是否有誤?)渡口。151師452團,奉命攻占蠻板渡口。當時,敵26軍已在紅河上架設(shè)了浮橋,并在河?xùn)|岸配置1個團,以掩護敵主力逃跑。根據(jù)敵眾我寡的形勢,452團決定充分利用霧障,實施突襲。第二天早上,河面大霧迷漫,十步之外不辨人影。尖刀排化裝成國民黨軍隊混入了敵軍過橋的隊伍里。在其策應(yīng)下,452團迅速占領(lǐng)橋頭堡,將敵潰軍攔腰斬斷,首尾不能相顧。經(jīng)過兩個多小時的激戰(zhàn),殲敵26軍主力4000余人,俘26軍少將高參。1950年1月18日夜,452團又趕到斗姆閣,搶占了紅河上的浮橋,殲敵26軍193師副師長鄧紹華以下2000余人。紅河沿岸各渡口遂被解放軍封鎖,達到了“關(guān)門打狗”的目的。
1950年1月1日,中路部隊在十三軍政委劉有光和副軍長陣康率領(lǐng)下,只帶輕武器和糧食,晝夜兼程向蒙自前進。南寧到蒙自約兩千里,要翻越許多大山。擔任前衛(wèi)的三十七師曾屢建戰(zhàn)功,素以行動神速著稱。他們開始時日行100里、120里,以后逐漸增到150里、180里,最后竟達220里。每天休息時間由6小時、4小時減少到2小時,最后除去吃飯時間,就是走路。結(jié)果僅用了半個月就到達了蒙自。1月14日,十三軍三十七師進至距蒙自城80里的鳴鷲,發(fā)現(xiàn)敵軍駐有1個警戒團。為不打草驚蛇,師長周學(xué)義命令各團隊疾進,利用夜晚包圍蒙自機場。然而飛機場卻靜得如一潭死水,居然沒有一絲動靜。原來,敵人估計解放軍最快也要一個月才能到達,根本沒料到遠在2000里之外的野戰(zhàn)軍會如此神速地趕到。更為巧合的是,當夜正值敵第八軍第二十六軍交接,駐防蒙自的第二十六軍接到命令準備第二天坐飛機回臺灣,以保存日后反攻大陸的實力,因而放松了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