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真正的恐懼,是被“國家”所魘住
“對一位作家來說,真正的危險,與其說是來自實在的迫害,不如說他可能被碩大畸形的,或似乎趨于好轉(zhuǎn)——卻總是短暫的——國家面貌所催眠。”
1987年,布羅茨基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時這樣說。
他出生于列寧格勒,早在青少年時期,他就給自己制定這樣一個規(guī)則: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與國家體制發(fā)生沖突。這是幾乎所有年少時就開始寫作者的自覺:藝術(shù),永遠凌駕于意識形態(tài)之上,而寫作,是一件再個人化不過的事情。
哪怕背過身轉(zhuǎn)過頭低下眉,不愿和政治對視,蘇聯(lián)政府也不允許這樣的姿態(tài)存在。布羅茨基二十四歲那年,以“社會寄生蟲”罪被判去俄羅斯北部最寒冷的地方進行勞動改造,天寒地凍,史前那些關(guān)于結(jié)冰和滅絕的記憶仿佛會出現(xiàn)在他身上,幾年之后,布羅茨基被塞進一架飛機,被迫流放,最后輾轉(zhuǎn)到了紐約。他說:我們到這里不是為了生活,而是為了過完余生。
在所有獲得諾貝爾獎的作家里,布羅茨基絕不是受迫害最深的——帕斯捷爾納克即使給赫魯曉夫接連寫了幾封軟弱而諂媚的信,最終仍然只能被迫拒絕領(lǐng)獎。
然而,在布羅茨基看來,真正被迫害的痛苦并不可怕??梢酝ㄟ^順從,把苦役和懲罰變得荒謬,這絕不是簡單的精神勝利法。如《圣經(jīng)》所說:“要是有人往你右臉猛擊一拳,就請把另一邊也湊上去;要是有人想根據(jù)法律控告你,拿走你的外衣,你就把大氅也給他;要是有人想強迫你走一里路,就跟他走兩里?!?/p>
最難忘《肖申克的救贖》里的鏡頭,是工作完的犯人們在屋頂喝啤酒,和煦的陽光打在他們的笑容上。此時的自由,并不是對他們經(jīng)歷過苦難的獎賞,而是他們?yōu)樽约黑A得的自在,為自己創(chuàng)造的解脫。
同樣的,對一個作家、一個畫家、一個劇作家來說,藝術(shù)提供了天然的武器——戰(zhàn)勝囚禁、流放、羞辱等等。
作家真正該恐懼的,是被國家的巨大力量所魘住,被它的榮譽和擁抱收買,被它逐漸走向開明包容的幻想所欺騙。因為那將讓他失去自我。十幾年后站上演講臺的莫言,不知道他所恐懼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