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朝復雜而紊亂的幣制,使百姓憒亂,貨幣不能流通,并造成“農商失業(yè),食貨俱廢,民人至涕泣于市道”。此實為王莽最大之秕政。
當時王莽造幣之材料,竟然仍采用已為當時人所賤視之龜、貝,仍與錢幣同行,則安得不為人民所鄙棄。王莽只知慕古,其不通情理,可謂無比迂愚。
漢自晁錯、貢禹等多位學者,深知豪民兼并之可恨,貧富不均之可憂,但欲消弭上述弊端,并非改革幣制可以解決。王莽以為廢金錢,革貨幣,使富民失去借以兼并之資,卻不了解社會民生牽涉甚廣,拔一發(fā)可痛全身。尤以貨幣制度關涉民生,影響極大。而王莽竟然不察民間實況,不通社會真情,空依古代文字記載,強為變更,遂造成擾民之大錯。
王莽“始建國”五年,由于民間持有銅炭者多,遂除禁令。又于翌年(即天鳳元年)作第四次之幣制更改,已見上述。但每改幣制,便使民用破產而陷入刑網(wǎng)。到地皇元年,王莽以私鑄錢幣者死,而犯法者多,遂減輕刑罰,改為私鑄錢幣者,犯者及其妻沒入為官奴婢;地方吏及鄰居知而不告者同罪。
因犯法者多,由郡國備檻車鐵鎖,送至長安鐘官(主鑄錢者)處,愁苦而死者達十分之六七,可知王莽幣制之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