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北議和與清帝退位
由于清廷已經(jīng)完全無力控制局勢,所以依賴舊臣袁世凱。清廷為了表明立憲之決心,在袁世凱督師前線不久,就任命他為內(nèi)閣總理大臣,赴北京接收職務。袁世凱赴京就任總理大臣一職后,清廷的大權(quán)基本上轉(zhuǎn)移至袁世凱手中殆盡。前文已述,袁世凱沒有在軍事上與革命黨進行糾纏,而是做出了與南方議和的姿態(tài),南方由于袁世凱的軍事高壓,也欣然同意。當時雙方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談判,共同認識到南北議和成功的最大關(guān)節(jié)點是要么清帝退位問題,要么革命派同意君主立憲。但從南北談判的過程來看,革命派決不讓步,讓步的只有清室了,這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問題,袁世凱自己也感到困難重重,并在處理此問題上略顯猶豫和躊躇。
袁世凱出山之初就信誓旦旦,“凱衰病余生,何堪負重,然受恩高厚,利鈍故不敢計,唯有竭盡心力,以圖報稱?!薄爸燎皵耻妱眨苿俨桓以偛賱偃?,但有報國一日,斷不致有北犯之慮。”這讓驚魂未定的清室感到一絲安慰。由于形勢所迫,卻要求清廷犧牲政權(quán),態(tài)度來一個180度的大轉(zhuǎn)彎,無論如何也難一時做到。
事實上,袁世凱也一直堅持以君主立憲為底線,在他看來“以限制君權(quán)之君主立憲政體,與國民欲取以嘗試,不論是否合宜之他種政體比較,則君主立憲實為經(jīng)常之計”,余之主意在留存本朝皇帝,即為君主立憲政體。從前滿漢歧視之處自當一掃而空,尤有重大之問題,則在保存中國,此不能不仰仗各黨愛國者,犧牲其政策扶助我之目的,以免中國之分裂及以后種種之惡果,故為中國計須立刻設立堅固政府,遲延一天,即生一天之危險,余愿進步黨人思邦國應至若何地步,與余通力合作,使各要事皆處置妥當也。而且還多次對駐華外國公使說“共和政體將給國家?guī)矸至押蜌绲碾p重結(jié)果”。“有限的君主制是唯一能保證維持國家統(tǒng)一的政體?!保ㄕ麻_沅、羅?;?、嚴昌洪編:《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第8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頁。)為了實現(xiàn)君主立憲制度,還多次詢問英日公使的意見,而且希望依靠外國干涉得到支持。總之,袁世凱認為當時共和并不適用于中國,適于中國的最佳政體只有君主立憲。
即便如此,可卻經(jīng)常受到來自清王室和輿論的壓力,因為處此境地——南北和談,他怎能讓親貴相信他呢?因為親貴懷疑他還來不及呢!先前的信誓旦旦,現(xiàn)在卻和革命和談,諸親貴當然很不滿意,而袁世凱大權(quán)在握,他們無可奈何,但是也不能小看他們的政治能力,他們每時每刻都在破壞袁世凱所倡的南北和談。這一時期的《申報》有大量報道,“載洵、載濤以袁世凱居心叵測相機行事,急募死黨暗殺,如無效決以性命相爭?!薄皾M親貴要求袁世凱拒絕民軍議和條款,并逼勒立誓,袁大憤,幾至沖突?!薄斑B日毓朗、載洵、載濤、載振等四人屢逼載灃同見袁世凱,索閱關(guān)于議和問題之來往函電并詢問意見,語頗強橫,且謂復電須經(jīng)閱過再發(fā),袁不允,幾起沖突。”“滿親貴載振、毓朗二人昨夜至迎賓館,要求袁世凱堅持君主立憲主義?!薄皾M親貴因袁世凱贊成召集國會公決政體,為其陰謀推倒政府,故暗殺之機愈烈,袁將托言辭職逃去?!痹绖P因為滿親貴族欲與其為難,“決意辭絕共和總統(tǒng)之任”,但“忽向清廷辭職,未經(jīng)邀準”。由此可見,袁世凱當時所面臨的壓力有多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