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的配樂是萊翁的御用配樂大師莫里康內(Ennio Morricone),他絕對是世界電影音樂史上不可多得的天才,具體介紹詳見“幕前幕后”第6條。本片中,他通過排簫、口琴、小號,為影片注入了奇異曼妙的音樂。影片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題音樂,如黛博拉有專屬于自己的愛情主題樂,面條和好友也有專屬他們的友情主題樂。音樂的內在結構與影片情節(jié)呼應和交織。正因為有了莫里康內精心作曲的畫龍點睛,片中人物命運的幾番沉浮、生命的綻放與凋零,才得以表現(xiàn)得蕩氣回腸。
影片的幾個主要人物也塑造得極其成功,無論對愛人還是朋友,面條總是重情重義。少年時,當狡黠的麥大假裝自己被水淹死時,他奮不顧身地跳到水里去搭救朋友,當多米尼克“滑倒”后,他再次奮不顧身出手為多米尼克報仇,甚至不惜捅死敵人身陷囹圄。當黛博拉約他一起讀《圣經(jīng)》時,在他倆最浪漫的時刻麥大呼喚他,大男子主義的面條為了友情跟了麥大,惹惱了黛博拉。相反麥大卻一直比較陰險狠毒,每當面條和黛博拉在一起的時候他就呼喚面條,破壞他們,最終他不但出賣了朋友私吞了團體財產(chǎn),甚至搶走了面條最愛的女孩黛博拉,所有一切都是為了個人的私欲。所以,如果說面條是忠義的代表的話,麥大無疑是背叛的化身,二人的忠奸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黛博拉這個形象也比較復雜豐富,她一方面喜歡面條,另一方面卻對事業(yè)有著強烈的欲望,從小就想當明星,想去好萊塢。最終,為了明星夢,不惜放棄愛情,背叛面條,也背叛了自己的內心。
這又涉及影片的另一主題:美國夢。影片中面條、麥大、黛博拉都有自己的美國夢,然而各自的實現(xiàn)方式不同,意大利后裔的面條更加重視情感,所以最后被朋友和愛人毀了自己的夢。而有著猶太人血統(tǒng)的麥大和黛博拉則不惜為了自己的夢想犧牲友情和愛情。最終,他們自己毀滅了自己的夢。所以影片最后,隨著麥大的死亡與面條的黯然,其實傷感地宣告了美國夢的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