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的漂泊接近尾聲,以色列人的隊伍又起程向迦南地進發(fā)了。
再往東走,就是以東人的地盤。以色列人想要進入迦南地,最近也是最好走的路線,就是直接穿過以東人的土地,沿當時被稱之為“王道”的大路,順著死海的東岸進入迦南。據考證,這條“王道”屬于當時埃及與兩河流域交往的“高速公路”,后來羅馬人占領巴勒斯坦后,曾對它進行修繕和鋪設,今日現代化的約旦公路,大致就是沿著它來鋪設的。如果能夠駛上這條“高速公路”,進入迦南也就指日可待了。
摩西首先派出了使者,向以東王提出借道請求,并且向以東人明確表示,不會占用以東其他的路線,只沿大路走。另外,如果路上喝了以東人的水、吃了以東人的食物或者損壞了以東人的東西,全部作價補償。
我們知道,以東曾經是以掃的地盤,按理說,以掃的后人與以色列人的關系應該不錯,加之以色列人一路經過,還可以拉動以東的內需,摩西認為作為同一個祖先的以東人應該會幫這個忙的。
但是以東王斷然拒絕了他們。想想也是,堆積在以東邊境的以色列人多達百萬之眾,如此眾多的人要穿越自己不大的國土,誰能保證他們不會沿路捎帶些東西走?甚至還有可能會長住不走呢!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無!因此,以東王斷然拒絕了以色列人的過境請求也絕不是沒有道理。
臉皮既然已經撕破,很可能就會有一場戰(zhàn)爭,于是,以東王隨即就在全國發(fā)布動員令,嚴陣以待,防備國境線上的不速之客。
疲憊的以色列人并不想招惹是非,無奈,他們只好轉頭向南,沿著以東的邊境南邊,先向東,再向北做大迂回,繞過極有可能同樣會被拒之門外的摩押人的邊界,沿著摩押人與亞捫人的交界到達了亞嫩河谷。按照以色列人的計劃(也是上帝的旨意),他們將不與以東、摩押沖突,而是從它們的邊界取道希實本,再經過巴珊,然后到達與耶利歌城隔河相望的約旦河東岸。
不過,以色列人跨過亞嫩河谷之后,將無路可繞行,他們必須穿越阿摩利人的地盤希實本。于是,摩西派人來到希實本,與國王西宏協商借道的事宜,而且以色列人答應西宏王,將會奉上一筆可觀的“過路費”,以答謝阿摩利人的幫助。以色列人的最終目標是迦南,只要能夠到達那里,他們愿意息事寧人,即使破點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