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菲特傳》第6章 急流勇退(4)

巴菲特傳(紀念版) 作者:(美)羅杰·洛溫斯坦


這種投機之風在弗雷德·卡爾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他掌管的企業(yè)基金(Enterprise Fund )在投資者當中掀起了一陣狂瀾。在1967 年,他經(jīng)營的基金利潤率高達驚人的116% ,遠遠超過了巴菲特任何一年的業(yè)績。弗雷德·卡爾往往投資于一些小規(guī)模的成長型公司以及大量非注冊股票。媒體也把他捧上了天,稱贊他“冷靜而又果敢”。作為新崛起的一代投資經(jīng)理中的精英,弗雷德·卡爾在他位于貝弗利山的豪宅浴室里都安裝了電話,開著一輛捷豹車到處奔忙。他辦公室的裝飾也是呈現(xiàn)一派現(xiàn)代氣息。他的投資策略非常簡單:“我們不會愛上任何東西,每天早晨起來,每樣東西都是要出售的,包括證券組合里的每一只股票,乃至我的衣服和領帶。”

從表面上來看,這些投機的基金經(jīng)理變得越來越富有。如果熱門股票上漲了,為什么不簡單地跟著買進?這個問題經(jīng)常困擾著巴菲特。他在日記中記下了自己的反應,這既是為自己的利益考慮,也是為合伙人的利益考慮。對于當時的“投機風潮”,他寫道:

這同我的分析判斷背道而馳(或許這是我的偏見),更不符合我的投資風格。我是不會拿自己的錢用這種方式來進行投資的,我也確信不會用你們的錢來這樣投資。

據(jù)他的兒子彼得說,巴菲特把自己和電影《海底兩萬里》相比,這是一部好萊塢的史詩題材電影,它描述了一位爵士樂大師率領樂隊試圖找到屬于他“自己”的聲音。對于巴菲特來說,所謂“屬于自己的聲音”并不僅僅是掙錢,它更是一種縝密的推理。選對一只股票頗像下國際象棋時走出一步妙棋一樣,兩者都能體現(xiàn)出一種純粹的理性美,都代表著一種智力上的有益求索。不管巴菲特是把自己比作音樂大師格倫·米勒還是國際象棋大師鮑比·菲舍爾,他都不愿意踏進自己陌生的領域。

對于投資決策,如果我不了解其中某項至關重要的技術,我就不會貿(mào)然買入這樣的股票。我對半導體和集成電路,并不比我對某些動物的交配習慣了解得多。

在巴菲特看來,股市的投機之風越是瘋狂,自己就越應該在此時剎車。他把1929 年大蕭條來臨時的剪報裝在鏡框里掛在墻上,以便時刻提醒自己。他的辦公室里沒有什么現(xiàn)代藝術裝飾,也沒有任何在貝弗利山的豪宅里流行的新鮮玩意兒,有的只是在暖氣片上碼放得整整齊齊的栗色《穆迪手冊》,外加幾幀照片。他的接待前臺懸掛著富蘭克林的箴言“傻瓜才會把錢到處亂花”以及一幅攝于1880 年的華爾街照片。在巴菲特的辦公室,你絲毫都感受不到弗雷德·卡爾的影子,巴菲特甚至連股票行情機都沒有。(股票行情機每分鐘會報一次股價,幾乎每個職業(yè)投資人都有一臺,或擁有一臺與之相應的計算機設備,并且成天盯著行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