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需要哪些素質,為什么印度人在世界上從事服務業(yè)很有競爭力?英語不錯可能是一部分原因,但不是決定性的因素,關鍵是印度人性格里有一種服務精神。首先來看看什么叫服務(service)。在英文里,有一個詞叫“servant”,就是仆人,就是服務者。我們可以叫一個人“服務員”,但不能叫他“仆人”。
其實做仆人不是什么丟臉的事情,問題就在于幾十年來,我們的文化漸漸排斥、看不起仆人這種角色。有時不是現在用仆人的人看不起仆人,而是仆人自己看不起自己。大家都不愿意做奶媽、服務員,據說現在好的家政人員、月嫂月薪上萬元,但是我們叫她們“保姆”,她們自己聽起來也不舒服。由于對自己的身份本身不認同,假如不是經濟狀況不佳,她們肯定不會從事這個職業(yè),或者說她們有了錢以后雇一個保姆,也會看不起保姆。不認同自己身份的人不會敬業(yè),不會尊重這個職業(yè),因為她們覺得這是缺乏自尊的表現,所以會產生一些很怪誕的想法,甚至做出一些超越道德和法律底線的事情。
某種程度上,幾十年來,整個中華大地平等、民主的意識非常普及,人民當家做主,但服務的整個水準在下降。主人意識過分強的時候,就會妨礙服務精神,當一個人在餐館服務的時候,只要顧客稍微提一點兒在他看來過分的要求,他就會很不高興,甚至會發(fā)生沖突。郎咸平有一回在演講里說,他很害怕進中國的餐館,門口總是站著幾個迎賓小姐,在他走到門口的時候會突然說一句“歡迎光臨”。他剛開始覺得很奇怪,后來就想,是因為她們對自己的職業(yè)不是太認同,所以她們是用一種機械的方式說話的。而發(fā)自內心、用尊重別人也是自尊的語氣說一句“歡迎光臨”,別人聽著就比較舒服,也會感覺很溫暖。
這些現象都說明我們欠缺服務精神,所謂服務精神,就是要遵從“仆人倫理”。本質上我們都是仆人。有這種仆人意識就會去順從、去配合,而不是辯苗頭、較勁。
稻盛和夫在《活法》一書中有個寓言:有人去天堂和地獄都看了一圈,發(fā)現天堂和地獄吃的東西都是面條,而且就餐的方式差不多,就是一群人圍著一口非常大的鍋。但是天堂里大家都圍著大鍋,用很長的筷子夾著面條送到對方的嘴里;而地獄里是自己為自己夾面條,筷子很長,怎么也吃不到自己的嘴里,吃得很痛苦。所以稻盛和夫認為,天堂和地獄的區(qū)別在于“善心”。
這是個非常經典的情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就是天堂,“人人為己”就是地獄。他人也是天堂,他人也是地獄。我在不丹爬山的過程當中看到了很多垃圾桶,每個垃圾桶上都寫著“Use me!”(請你使用我),讓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