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人為本(1)

易中天中華史:奠基者 作者:易中天


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周制度和周文化的思想背景。

周人獲得中華文明的代表權(quán)后,就廢除了慘無人道的人殉和人牲。當(dāng)然,人牲基本廢除,人殉則清代還有。這就像廢除死刑,要有一個漫長的認(rèn)識過程。但是周以后,人牲也好,人殉也罷,都不再具有殷商時代的正當(dāng)性,只會遭到主流社會和正人君子的抵制批評。

有兩件事可以證明。

公元前641年,宋襄公與曹、邾兩國會盟,要?dú)⑧媷鴩漓肷缟?,一個名叫子魚的軍事法官就強(qiáng)烈反對。子魚說:用大牲口進(jìn)行小祭祀尚且不可,哪里還敢用人?祭祀就像請客吃飯,哪個敢吃人肉?如此倒行逆施,會有好下場嗎?

1

遺憾的是,子魚的反對沒有成功,那個倒霉的國君還是被殺。但齊國的陳子亢(讀如剛)反對人殉,則大獲全勝。陳子亢的哥哥陳子車死后,嫂子和管家提出要用活人殉葬,理由是老先生死在國外,生病時沒能得到足夠的照顧。陳子亢便說,這是不合禮法的。再說最該照顧我哥的,不就是二位嗎?結(jié)果不難想象,陳子車的老婆和管家都不再堅持人殉。

2

陳子亢是孔子的粉絲,而孔子不但反對人殉,就連用俑都反對。俑(讀如勇)就是殉葬用的土偶和木偶。對于這類東西,孔子深惡痛絕。他甚至說“始作俑者,其無后乎”,意思是第一個發(fā)明俑的人,大概會斷子絕孫吧!

3

奇怪!發(fā)明土偶和木偶,原本是為了代替活人。跟活人殉葬相比,應(yīng)該說是進(jìn)步,孔子為什么還要詛咒?

因為孔子從根本上反對人殉。

在孔子看來,人殉不仁,人殉非禮。因此,用活人不行,用死人也不行;用真人不行,用假人也不行。俑是人的替身。用俑殉葬,等于承認(rèn)人殉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只不過以假亂真,是活人殉葬的“山寨版”。開了這個口子,活人殉葬就仍有復(fù)辟的可能,豈能不堅決抵制?

顯然,這是一種原始素樸的人道主義。正是它,后來發(fā)展為“仁”的概念。因為“仁”的本義就是“人其人”,也就是“把人當(dāng)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