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鼎革前后(2)

頭顱中國 作者:黃摩崖


三星堆古蜀文化的青銅器固然驚艷,其造型藝術之大膽與夸張更在殷商之上,然而后母戊四足大方鼎立于天地,穩(wěn)若泰山,大有一覽眾山小之氣概,其散發(fā)的中正之風也有別于古蜀的怪誕吊詭。當然,三足銅鼎還是殷商主流,李澤厚品評其美曰:“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鄙倘酥χ鴮崻毑教煜?,因為三星堆古蜀文明以及古埃及文明、愛琴文明、兩河文明等重要文明都有“權杖”之傳統(tǒng),唯獨商周沒有。殷商青銅器上流行的獸面紋在周朝被弱化,從對獸的濃墨重彩到對其形象的淡化處理,就是人文進程之一面。“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呂氏春秋·先識》)周禮的熏化讓后人深感“吃人有報”,此昭示文化大變。誠然,殷商文化是典型的神性文化,而周文化固然談不上絕對人性,然其“敬天保民”、“以德配天”之思想足見光輝。

所謂“鑄九鼎,象九州”,雖然“九鼎”與“九州”之傳說一樣令人振奮,但他們都是后人的“發(fā)明”。其實,鼎真正有政權之象征意味還是周人賦予的。銅礦是上古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而冶銅鑄鼎關乎神權威嚴,寶器與意識形態(tài)實有相輔相成之處。寶器如能做大做奇,攝人心魄,可收宣傳神權統(tǒng)治之效;神權殷實,則使一國在中央集權政府誕生前的組織動員能力最大化,此更助推寶器的翻新。

戰(zhàn)國時有此傳說,“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九九八十一萬人?!保ā稇?zhàn)國策》)“國之重器”并非直指鼎本身的超凡重量,蓋針對頻繁遷徙之不便而言。營筑城郭宮室與鑄鼎都是“安定穩(wěn)固”的大工程,對于商而言,鼎越大越后出。周人革命之“遷九鼎”,便有挪移商王國之味,同時也是在部落聯(lián)盟中展示最傲人的戰(zhàn)利品?!蹲髠鳌酚休d:“桀有昏德,鼎遷于商;商紂暴虐,鼎遷于周。”孔子說“革物者莫若鼎”,這種“鼎革”思想實有賴于周初的宣傳,商人顯然是沒有的?!岸Ω铩彼枷雽嶋H透露出一種天下共主的意識,此后不光諸夏有此意識,蠻夷也來附庸。楚莊王就曾問鼎之輕重,秦始皇更是派千人在泗水里尋找周鼎。

自周始,中國的鼎文化逐漸形成,中國人的譬喻天分從此得到了很好的施展,說這人力氣大就用“力能扛鼎”,說這人正值壯年就用“春秋鼎盛”,說這人極有信譽便用“一言九鼎”,說王圖霸業(yè)就用“問鼎”與“定鼎”,說要助這人成事便說“鼎力相助”,說那曹魏、劉漢、孫吳割據(jù)就用“三足鼎立”,說天下大亂就用“海內(nèi)鼎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