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3 歷史學、哲學、科學和醫(yī)學(3)

人文通識課1:古典時代 作者:(美)羅伊·T·馬修斯


蘇格拉底(Socrates,約公元前470—前399年)開創(chuàng)了一個哲學新時代。由于他狂熱地確信天地萬物之中存在著一種永恒的道德和思想秩序,他幾乎反對詭辯學派的一切主張。但是,蘇格拉底同詭辯學派有著一些共同的特征,例如,他拒絕對自然界進行哲學思考,他聚焦于人的問題,他希望賦予個人自己作出道德選擇的權(quán)力。

蘇格拉底達到真正的道德與思想價值觀的方法簡單得使人覺得受了騙,又難以捉摸得令人惱火。他的思想核心是靈魂(psyche,心神或靈魂);靈魂不朽;認定靈魂比凡人和注定要死亡的軀體重要。人要有智慧,就得讓他們的頭腦充實最大量的知識,以保護、滋養(yǎng)和擴展其靈魂。靈魂所需要的知識,必須通過刺激性交談和辯論以及靠對抽象美德和道德價值觀的感悟才能獲得。只有到了這種境界,靈魂才能接近于其最高潛能。

蘇格拉底宣稱,“知識即美德”;他的意思是說,一個人通過個人奮斗達到自我啟蒙而知道了真理,他就不會去做壞事。這句道德格言也可以倒過來講:做壞事的人之所以做壞事是由于無知。如果人們用靈魂更深刻更加條理清楚地去思考,他們就會過有道德的生活。蘇格拉底關(guān)于人性本善和真知灼見之必要性的信念成為西方思想的核心信條。

指明了求知正道以后,蘇格拉底將意猶未盡之處留給了他的學生們。他以正義的含義一類的問題向年輕學子們連珠炮似地發(fā)問,運用嚴密的邏輯駁斥惴惴不安的學生們意欲給出確切定義的一切嘗試。于是——一如我們所知道有關(guān)蘇格拉底的主要資料來源即柏拉圖的對話篇系列所示——陷入混亂的學生們承認他們的知識還差得很遠很遠。蘇格拉底一步緊一步地提問題,間或穿插一些清雅幽默之詞和諷刺挖苦之言,磨煉他的學生們的邏輯技巧,逼使他們以他們自認無知的姿態(tài)去求知。希臘羅馬許多教師采納了蘇格拉底的教學方法,它至今仍是一種受尊敬的教學法。

這個時代的雅典人開始認為蘇格拉底是對他們的生活方式的一個威脅。這個身材矮小、風度不雅、其貌不揚的男人——一如保存下來的塑像所示——由于他的公開議論而引起這個城邦里的懷疑(圖3.12)。雅典于公元前404年淪入斯巴達人之手時,對蘇格拉底的反對情緒開始高漲。許多市民此時發(fā)現(xiàn)他的話和他的追隨者的行為是顛覆,甚至是褻瀆神明。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五年,蘇格拉底被斥為不敬神、腐蝕雅典青年,一個陪審團宣判他有罪,判處他死刑。他從前的一位學生柏拉圖深受蘇格拉底雄辯有力但依然無效的抗辯之感動,也因為判他死刑之冤屈而激動,因此,這位年輕人以其余生致力于糾正錯誤,解釋蘇格拉底的哲學。實際上,柏拉圖將他的四部著作敬獻給蘇格拉底的最后時日,其中一部是《斐多篇》(),它以堅持靈魂不朽的辯護描述了臨終情景。蘇格拉底的精神盤旋于其余希臘哲學之上,特別是縈繞在他最有名的學生柏拉圖(Plato,約公元前427—前347年)的成就之中。柏拉圖的哲學乃西方(idealism)的源泉,唯心主義是一種思想體系,它強調(diào)精神價值,認為理念而不是物質(zhì)是存在的萬物之本原。(Platonism)依據(jù)源自蘇格拉底哲學的前提假設——心靈概念和回憶理論。同蘇格拉底一樣,柏拉圖看重不滅不變的靈魂而看輕終有一死和多變的軀體。不過,柏拉圖提出了一對新的兩極,他贊成由范型(Form)或理念(Idea)構(gòu)成的與物質(zhì)世界相對立的看不見的世界。靈魂的真正歸宿是范型世界。人生前死后靈魂都附在范型上——那時,靈魂在永恒的理念世界里游蕩。相反,軀體只活在物質(zhì)世界里,完全同化在感官生活里。靈魂一旦陷進軀體里,就只能通過回憶瞥見更高的現(xiàn)實,或范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