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gòu)故作悲傷地說道:“太后年事已高,朕朝夕思念,只想早日相見,這才不憚委屈自己力爭促成和議,他們怎么一點(diǎn)兒也不知體諒啊?”
趙鼎勸道:“陛下與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能夠這么低三下四委屈求和,實(shí)在是難能可貴。但群臣的憤懣之言也是出于愛君,沒有別的意思,請不要怪罪他們。要處理好這二者的關(guān)系,陛下不妨好好跟他們解釋說:‘講和本非我愿,只是為了迎還梓宮及母兄,才不得已而為之。我也同意你們說的,敵人并不可深信;只要梓宮及母兄能回來,來日咱們就撕書毀盟,好好和他們算賬?!撼俭w會到陛下的誠孝,就能接受講和之議了?!?/p>
于是趙構(gòu)詔告大臣,說:“朕之所以同意和金人和議,是因?yàn)殍鲗m未還,母后在遠(yuǎn),陵寢宮闕久未掃,兄弟宗族也未得會,南北軍民,十余年間不得休息。對于朕屈己求和一事,在朝的侍從、臺諫的臣子,有什么不同見解,皆可以寫奏章上來。”
秦檜對趙構(gòu)“屈己”之說佩服不已,大聲贊頌和議是“一舉而兼?zhèn)湫ⅰ⑻?、仁、慈之四德”,對趙構(gòu)說,這種大事,皇上應(yīng)該自行決斷,不必謀之在廷。
趙構(gòu)暗中緊握了握他的手,以示感激,說:“如若能使百姓免于兵革之苦,安居樂業(yè),我受再多的委屈也值得。”(“若使百姓免于兵革之苦,得安其生,朕亦何愛一己之屈?!保?/p>
朝內(nèi)議論的矛頭也由此轉(zhuǎn)向了秦檜的身上,群情洶涌。
勾龍如淵對秦檜說:“相公為天下定大計(jì),卻謠言四起,為什么不選擇自己人做御史臺官,將這幫人打壓下去呢?”宋朝御史臺官的職責(zé)主要是糾劾百官,評議時(shí)政。
秦檜大悟,于是就不再遮遮掩掩了,擢勾龍如淵為御史中丞,施廷臣為侍御史,莫將為右史,替自己鉗制輿論,一時(shí)間朝內(nèi)謠言頓消。
他還恬不知恥地到處宣稱:“我欲濟(jì)國事,死且不避,寧避怨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