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次震驚朝野的辭職(4)

這才是岳飛 作者:覃仕勇


史稱他“平日沉默寡言,語不輕發(fā)”,是個很安靜、很沉默的人,而一旦看不順眼的人或事,特別是與自己理想、追求相違背的人或事,必“意所欲言,不避禍?!?,不妥協(xié)、不屈服。

他因為看不慣趙構從應天退揚州、揚州退杭州,越職上書;他因為不能接受王彥“退避敵鋒”的策略,大鬧虎帳,高聲切責;他因為不愿跟隨杜充棄走東京,疾呼“中原之地尺寸不可棄”;他因為不能容忍杜充在建康府龜縮避戰(zhàn),強行闖進杜充的臥室,破口大罵:“金陵失守,相公能復高枕于此乎!”;甚至對恩帥宗澤義授的兵書陣法,因為與自己的看法不同,一點兒面子也不給,以“陣而后戰(zhàn),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理由將書束之高閣。

因為與收復故土的壯志相悖,他上書“乞將飛母、妻并二子為質,免通泰州鎮(zhèn)撫使”,差點讓趙構下不來臺。

紹興四年春將復襄漢,宰相朱勝非好意提醒他,只要旗開得勝,朝廷就授節(jié)度使的頭銜。結果他的一句“丞相待我何薄耶”,弄得朱勝非尷尬萬分。

岳飛文武雙全,既有詩人的浪漫情懷,又有英雄的狂傲。

趙構的變卦,在岳飛看來,簡直就是一種開涮、糊弄。

這是岳飛所不能容忍的。

朱熹說:“若論數將之才,則岳飛為勝,然飛亦橫?!庇终f:“今人率負才,以英雄自恃,以致持氣傲物,不能謹嚴,卒至于敗而已?!?/p>

一直以來,受《說岳全傳》的影響,很多人認為岳飛矢志不渝、盡忠報國的思想是一種“愚忠”,而中國歷史上的愛國主義也總是和忠君扯在一起,國家、王朝和君主三位一體,忠君就是愛國,愛國就必須忠君。

岳飛并非如此。

從靖康奇恥到政權南遷,他經歷了宋朝最痛苦、最黑暗的時期,眼睜睜地看著國家山河破碎、白骨盈野,他對女真的憎恨和收復故土的決心與日俱增。他的愛國精神是在國難當頭時挺身而出、誓死以報,他對君主的態(tài)度,雖受忠君道德的束縛,但一旦皇帝表現(xiàn)出與自己的理念不符,岳飛選擇的便是忠于自己的理想及目標,不屈從,不盲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