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春天,東山小學的賀嵐岡老師應聘到長沙的湘鄉(xiāng)駐省中學任教,因為毛澤東成績優(yōu)異,賀老師愿意帶他和蕭三前往求學,這是他第一次到長沙,隨后順利地考入了湘鄉(xiāng)駐省中學。在一般人已經(jīng)高中畢業(yè)的時候,毛澤東走進了中學校門。但毛澤東在快速地進步。他只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彌補了鄉(xiāng)村到城市的知識差異。
長沙是湖南的省城。毛澤東到達長沙的時刻,中國已到了辛亥革命爆發(fā)的前夜,清政府在湖南的統(tǒng)治力薄弱,革命黨人很活躍,關鍵是駐守長沙的新軍也越來越傾向革命。從這時候起,毛澤東才真正進入到了中國社會變革的前沿陣地。這是他未來的戰(zhàn)場,他來了。
在省城,18歲的毛澤東第一次看到報紙這個新鮮事物,報紙后來成了他最得心應手的工具之一。毛澤東最熱心讀革命派辦的《民立報》,當他在報紙上讀到黃興領導廣州黃花崗起義的新聞時,激動地在學校墻壁上貼了第一篇政見,提出把孫中山請回來當大總統(tǒng),康有為做內(nèi)閣總理,梁啟超做外交部長。當時毛澤東連孫中山和康、梁等人政治主張的區(qū)別也沒有弄清楚,這樣不分青紅皂白地一勺燴,讓一些研究者覺得這時候的毛澤東似乎很幼稚,原因是他們只是看到各派勢力在理論上和口號上有著明顯的不同,很少有人關注他們的共同點。今天我們需要確定一點,就是所有的派系都是力圖改變中國的,關注他們的不同點,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確是各吹各的調(diào),但關注他們的共同點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都在努力來影響中國。誰又能想到,把各式各樣的勢力集合在一起共同為改造中國而奮斗卻是毛澤東幾十年后的真實作為,歷史就這樣奇異地展開了。許多人對毛澤東時代的高壓十分不滿,卻忘記了毛澤東是號召所有的階層為中華的進步而一起努力的,他后期的作為如果換一種角度考慮,就會發(fā)現(xiàn)這其實是一種凈化,是近乎可遇而不可求的神跡。
為了表示同腐敗的清政府徹底決裂,毛澤東在中學倡議并帶頭剪掉了辮子,還把一些答應剪辮子卻遲疑不肯動手的同學的辮子給強行剪掉了。
這一行為似乎是他一生的縮影,喜歡他的人會發(fā)現(xiàn)他充滿激情和魄力,不喜歡他的人則要面對他咄咄逼人的強制性。其實不喜歡毛澤東的人都有一個基本情結,就是不喜歡強制性,這是一種很普遍的青少年情感,這種自由主義的思想其實是很卑微的個人主義,在和平時期貌似牛烘烘,自我感覺良好,其實沒有任何力量,一旦發(fā)生斗爭,這樣的人常常就是被用來祭旗的把式。這種自私在民族受到危害的時候,就成為罪惡了。強制性是政治的靈魂,不懂得這一點就應當一邊玩別的項目去,不應當將時間花在討論政治上。世俗領袖常常在觀念上無法等價于思想家,就是因為思想家可以沒有敵人,僅僅靠著極致的思考就可能產(chǎn)生天才的火花,而政治家則是相反,一般來講,敵人越多,政治家的水平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