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部員外郎級別的京官,來到窮困的貴州擔任提學副使,在一般人看來絕對是領導對自己的不信任和打擊。但席書并不這么想。他希望把貴州之行當作一個跳板,能為改變貴州教育的落后面貌做點實事,當然也可以作為日后提拔所需要的政績。當他聽說王陽明在龍場講學的事情后,立即坐專車前往龍岡書院。
一個人想要少走彎路,就需要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幾個貴人。比王陽明大十一歲的席書,無疑充當了這種角色。其實在京城上班的時候,席書就聽說過王陽明,對他敢于在京城講學的事情也略知一二。那時他還不搞教育工作,一時也沒想到結識這位狀元公子。但現在不同了。一個已經在龍岡辦學辦得小有名氣,另一個則在貴陽希望振興地方教育,這兩個人不走到一起,似乎已經不可能了。
從貴陽府到龍場驛只有四十來里,半天的時間就到了。席書耐心地等王陽明講完了課,才向他通報了自己的身份,同時向王陽明提出了一個尖銳的,也是長期以來讓自己糾結的問題。
朱熹和陸九淵,哪一個的理想更值得學習?
這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是人都知道大明王朝崇朱非陸。問題是,王陽明是陸九淵思想的繼承者,他怎么能說前輩的壞話呢?
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如同你媳婦問你:“我和你媽落水了,你先救哪一個?”
真相只有一個,選擇只有一個。無論你如何選擇,對另一方都是不公平的。
可王陽明之所以能成為王陽明,一定有他過人的地方。
他只說了一句話,就讓席書記住了,而且印象深刻。不過這句話,正是他在龍場睡棺材時,半夜夢醒時喊過的。不過這又有何妨呢,在他不長的一生中,這句話喊多少次都不多,因為實在是太重要了。
王陽明平靜地說:“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