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近代中國”的概念(3)

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插圖重校第6版) 作者:(美)徐中約


也許有人會問,中國歷史與西方歷史的會合為什么到16世紀才開始,而西方的影響又為什么到19世紀才得以加強?解答這些問題時,我們必須記住,在19世紀之前的兩千多年里,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主流是朝著相互分離的方向發(fā)展的。西方文明起源于希臘,向西發(fā)展到羅馬,隨后又散布到整個西歐并傳入美洲;而中華文明則孕育于黃河流域,向南擴展到長江流域,并隨后傳播到中國的其他地區(qū)。因此,這兩個文明的主流不是彼此接近,而是越來越遠。只有當其中的一個文明獲得了足夠的力量和技術,并為著自身的利益擴張到另一個文明地區(qū)時,這兩個文明才得以會合。

固然,在地理大發(fā)現時代以前,兩個文明之間曾有過一些時斷時續(xù)的交往。漢朝(公元前202—公元220年)與其同時代歐洲的羅馬帝國都已相互有所聞。中國人尊稱羅馬帝國為“大秦”。公元73年到公元102年間,活躍于中亞地區(qū)的中國名將班超甚至派遣了一位使節(jié)甘英。去尋找羅馬帝國,此人到達了波斯灣。其他一些交往包括:中國的絲綢輸入了羅馬,而在公元120年和公元166年羅馬的雜耍藝人和商人則到達了中國。在唐代(618—907年),景教和伊斯蘭教傳入了中國;而且,在唐、宋(960—1279年)時期,阿拉伯人在中國的對外貿易中也十分活躍。在元代(1280—1367年),威尼斯商人馬菲奧?波羅(Maffio Polo)和尼科羅?波羅(Niccolo Polo)以及后者著名的兒子馬可?波羅(Marco Polo),還有許多方濟各會(Franciscan)傳教士,都曾到過中國。在明代(1368—1643年),由鄭和率領的遠洋航海壯舉,到達非洲東岸;中國的活字印刷術也在15世紀中傳到了歐洲??梢娫诘乩泶蟀l(fā)現時代以前的許多世紀中,中國和西方之間已存在了一些零星的交往。但這兩個文明的直接碰撞,還有待于其中的一個能夠作出到達彼方的持續(xù)推進。

到地理大發(fā)現時代,歐洲已充分具備了前往東方的地理知識和造船技術。葡萄牙人的航海遠征,把一些探險家和殖民帝國的創(chuàng)建者帶到了亞洲,商人和傳教士也尾隨而至,帶來了西方世界的科學知識。東西方之間一種超出偶爾接觸的經常性交往開始了,但這種交往仍然沒有盛行到足以使這兩個文明面對面地接觸。歐洲還得等到工業(yè)革命以后才獲得足夠的力量作有力而持續(xù)地到達中國的努力。英國作為工業(yè)革命的搖籃在這場推進中遙遙領先,這并非偶然。很明顯,中國歷史與西方歷史的交會不可能發(fā)生在地理大發(fā)現時代之前,而這兩個文明的直接碰撞也不可能發(fā)生在工業(yè)革命以前。

1.2 “近代中國”形成的動力

理解任何歷史時期的關鍵,在于找出決定該時期形態(tài)的主要動力。在近代中國,我們看到了幾種發(fā)揮作用的強大動力,其中有些是明顯的,有些則是潛藏的。首先,自然是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家命運的興衰。在清代,朝廷最為關注的,是如何維持其自身的權力。為了贏得漢人的善意和承認,清廷決意與中國傳統(tǒng)秩序打成一片,保留了明朝的政體和社會制度,采納理學為官方哲學,并吸納漢人加入官僚機構,以一種二元首長體制(dyarchy)的形式與滿人共事。另一方面,清廷大興文字獄,懲罰譏諷異族統(tǒng)治的人;設立宗人府,監(jiān)督滿族顯貴的出身、受業(yè)和婚姻;禁止?jié)M漢通婚,并嚴禁漢人遷居滿洲,通過這些措施,努力維護滿族的種族特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