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隋未的造反形勢之簡報(1)

隋唐不演義 作者:蔣柳


【隋未的造反形勢之簡報】

此時的天下,反抗的火焰已成燎原之勢。演義中常說十八家反王,三十六路草寇,七十二路煙塵。據(jù)后來的史學(xué)家統(tǒng)計,隋朝末年的各地義軍共有一百八十六起,這些義軍各據(jù)一方,少則數(shù)萬,多的十余萬,各有名號,如知世郎、阿舅賊、東海公、摸羊公、乞見敵、嫌頭方、徹眷頑、不惜死、黑社、白社、青社、胡社、忽云賊、忽律賊等,充分體現(xiàn)了起義軍跟隋朝死磕到底的大無畏精神。

造反不是請客吃飯,是隨時會掉腦袋的,被官軍緝捕會戰(zhàn)死,被俘虜了會送到菜市口斬頭示眾,跟別的山頭火拼會死,攻不下城池,搶不到糧倉還有可能會餓死,但到了某個歷史時期,依舊有無數(shù)人冒著生命的危險投入起義的大軍中。

深究其原因,估計能寫出一長篇大論,但中國人素來有智慧,重簡潔,一句話便可以解釋其原因——官逼民反。

當(dāng)家里最后一粒米被搶走,最后一位壯丁被拉走,眼前是無盡的徭役,再也無法看到生存的希望時,造反就成了最后的選擇。

是為,官逼民反。

具體到隋末,我們需要介紹三位皇帝。

公元前二世紀(jì),中國歷史上有一對父子先后登上皇位,兩位皇帝在位的三十九年期間,沒有修大型標(biāo)志性建筑(宮殿),不搞大型慶典(比如泰山封禪),不致力于擴大國家財政收入,也不開疆拓土。對待外敵入侵,堅持只防守不主動進攻的政策,就連視察地方這樣的工作也不常干(比如北巡、下江南什么的)。按某種標(biāo)準(zhǔn)來說,可謂占著帝位不干事。

第三位皇帝顯然要努力得多,登基才三個月,就開工了一項偉大的工程——大運河之通濟渠段。

第二年,皇帝陛下開始修建東都洛陽,與此同時,又上馬了顯仁宮項目以及邗溝整修工程,并大力發(fā)展造船業(yè),營造大小各類船只數(shù)萬艘。在邊境對契丹用兵,取得大勝。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