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我不是給定的”這一觀點出發(fā),我想只有一種可行的結果:我們必須把自己創(chuàng)造成藝術品。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
英國藝術家加文·圖爾克(Gavin Turk,1967 ~ )在其自拍照《不可見之物的肖像》(Portrait of Something that I'll Never Really See,1997)中的面容如同死人一般。他緊閉雙眼,對拍攝漠不關心,面無表情的臉和經嚴格裁剪的照片突顯出他在刻意與拍攝行為保持距離。背景是空白的,一種中性灰充滿了畫面。觀者無法確定藝術家是真的死了,還是佯裝死去,抑或睡著了,還是僅僅擺個姿勢。
盡管圖爾克是這張自拍照的創(chuàng)作者,但他實際上并沒有“拍攝”這張照片。當照片被懸掛在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的墻面上時,其作品說明提出了一個問題:誰是這張自拍照真正創(chuàng)作者,作品說明上寫著:“盡管創(chuàng)作理念來自圖爾克,但照片由安東尼·奧立弗(Anthony Oliver)拍攝。”安東尼那時是圖爾克的助手。將這張肖像照與歷史上第一張自拍照進行比較頗為有趣:雖然兩張照片在創(chuàng)作時間上相差一個多世紀,但它們有著明顯的相似之處。希波利特·巴耶爾(HippolyteBayard,1801 ~ 1887)的肖像照《扮成溺死者的自拍像》(Self-Portrait as a Drowned Man,1840)呈現(xiàn)出神秘的戲劇化場景。照片中的人明顯已經死去,自然地歪倒在道具旁。照片中扮演自殺者的是巴耶爾,他因法國政府未能正式肯定其在攝影術的貢獻上與達蓋爾(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1787 ~ 1851) 等人擁有相同的地位而自溺身亡。據(jù)稱,他未能獲得攝影術發(fā)明者的稱號是由于沒有及時公布其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如今被稱為卡羅法),但頗為諷刺的是,他卻被公認為是全世界拍攝自拍像的第一人。因此,這張照片仍舊是學者、作家和藝術家們研究攝影自拍像的范本,僅這一張照片就在自拍領域內引發(fā)了諸多爭論。
巴耶爾和圖爾克的照片均以自我作為參照,重在概念化地呈現(xiàn)藝術家的人格面具(persona);兩張照片均對原創(chuàng)作者的重要性、真實性以及一種統(tǒng)一的藝術身份提出質疑;兩張照片均呈現(xiàn)了自拍照中模糊不清且游離不定的“自我”。這兩張都是“不可能”的照片,因為藝術家從未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看到過(也無法看到)他在照片中所呈現(xiàn)的那一幕,這一點在圖爾克的照片標題中已被清楚地表明。多方面來看,自拍照的創(chuàng)作者所呈現(xiàn)的永遠是一張不可能的照片,因為他們永遠無法用模仿的方式再現(xiàn)他人眼中的現(xiàn)實?!白晕摇币虼丝偸窃谀撤N程度上也同時是“他者”。嚴格來說,這意味著一張照片被顛倒了或始終是一個鏡像,但從心理學或哲學上看它的意味則全然不同。
如今,這種悖論仍在繼續(xù),因為藝術家仍在持續(xù)不斷地尋找“自我”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