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了許多有關幸福的著作,發(fā)現(xiàn)對幸福最好的定義,是《今日心理學》上的一篇文章給出的:
幸福是什么?最實用的定義——也是神經學家、精神病專家、行為經濟學家、積極心理學家,以及佛教僧侶所共同認定的定義──比較像滿足或滿意,而非歡天喜地這樣的感受。
高興、歡喜、得意都是人生交響樂的華彩部分,雖然它們很精彩,也應該盡情享受,但若想活在永不止息的興奮之中,并不切實際。
幸福是一種遍布在生命之中——滿足和幸福的感受,而喜悅則像五光十色的煙火,迅速地爆炸,然后很快地消失。
作家塞林格(著有《麥田守望者》)非常清楚地說明了幸福和喜悅之間的不同,他曾寫道:“幸福和喜悅之間最奇特的差異就在于,幸福是固體,而喜悅是液體?!?
幸福是海灘,喜悅是浪花;幸福是人生的情感基石,而喜悅則依賴人生中所發(fā)生的一切起落漲跌。
許多心理學家相信我們有個幸福的設定點——一個不論我們的生活發(fā)生什么,都會回到的幸福原點。
如果在以十為度的量尺上,我們的幸福設定點是六點五,那么在遭遇美好的事情(例如心儀的對象邀我們出游、找到很棒的新工作、發(fā)現(xiàn)一家很好的新餐廳)時的興奮欣喜一過,我們就會回到原先設定的狀態(tài)。
幸福原點的正負兩極都可以正常運作。有些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在創(chuàng)傷事件發(fā)生后,大多數人的幸福指數會大幅下降,然而一段時間后,會恢復到原本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