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錢文忠漫談人生》“國學熱”的呼吸與嘆息(1)

錢文忠漫談人生 作者:錢文忠


最近十年來,我國內地興起了一股來勢洶涌的“國學熱”。這股“熱”絕對不僅僅只是一種感覺,而是切實可見的社會現(xiàn)象:電視上的“國學”節(jié)目掀起收視熱潮,報刊上的“國學”文章連篇累牘,書架上的“國學”論著觸目皆是,社會上的“國學”講座此起彼伏。此外,更不必說大學了:各種各樣的“國學”課程列入課表,各種各樣的“國學班”廣招生源;以培養(yǎng)未來“國學”大師的“大師班”早已不止在一所大學中出現(xiàn);“國學”進入了中小學,乃至學齡前教育,很多家長都對自己的孩子能夠將《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倒背如流倍感驕傲……

首先,我必須表明我的態(tài)度:統(tǒng)歸入“國學”名下的傳統(tǒng)文化開始受到珍惜和熱愛是可喜的。其次,我也必須表明我的擔憂:我們對這股“國學熱”的現(xiàn)象是否有足夠清醒和理性的認識?“國學熱”的背后是否還隱藏著一些必須予以關注的問題?

◎無來由的狂妄

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重新樹立起了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其中當然也包括了文化自豪感。我們對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從漠視到重視,從批判到肯定,從貶斥到尊崇。“月亮是西方的圓”已成陳詞濫調,在當今的中國恐怕是不會有什么大市場的了。我們開始滿懷熱情地重拾、追尋、學習、珍愛、弘揚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并且將之一股腦地裝到貼著“國學”這個標簽的籃子里,絲毫不顧慮這個標簽的模糊與可疑。

然而,我們同時也發(fā)現(xiàn),不管我們怎么努力地去親近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或者暫且就算是“國學”吧,卻在身心兩方面都無法拉近和它的距離。更令人不安的是,我們似乎還不能抗拒和傳統(tǒng)文化漸行漸遠的大趨勢。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學傳統(tǒng),但是,這并不能保證我們擁有足夠的歷史感。缺乏歷史感的一個證據就是我們有個習而不察的“心魔”,我將它稱之為無來由的狂妄。

我曾經在很多場合,對總數近萬的人做過一些測試,請大家在自己身上找出一樣屬于“傳統(tǒng)文化”的東西來,穿的用的都行,結果是毫無例外地失望。我還請數量不少的朋友,不要思索,在第一時間憑本能反應舉出心目中認可的、沒有爭議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核心文化價值,結果還是毫無例外地失望。大家舉出的無外乎是“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等。于是,問題更加顯現(xiàn)出來了,為什么從我們的腦海和意識里竟然不能在第一時間涌現(xiàn)出“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恕”、“孝悌”等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詞語呢?

我們應該坦然地承認,改革開放并沒有義務來保證“國學”籃子里的傳統(tǒng)文化將毫發(fā)無損地得以復興。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假如我們想弄明白,何以出現(xiàn)上述令人茫然失措的情況,我們恐怕不能將我們的目光局限在這短短的三十年里,而必須有更長程的考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