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碰撞融合》異域風情的傳入(3)

碰撞融合:中國與西方的交流 作者:劉德斌


從五胡十六國時期開始,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呈加速之勢。唐代詩人杜牧在《江南春》一詩中吟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睂嶋H上,南朝的寺院遠不止480座。早在東晉時,南方的佛教寺院就已經超過了1700座,至南朝梁,已經達到2846座了。北朝的數(shù)字還遠高于此,北魏有寺廟3萬余處,僧尼近200萬人。到北魏分裂之后的北齊、北周時代,北方的寺廟達4萬處,僧尼近300萬人。

佛教不僅僅作為一種宗教信仰在中國流行,其文化、思想更是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佛教的繪畫、建筑、雕塑藝術都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保存至今的四大石窟: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岡石窟、洛陽的龍門石窟、天水的麥積山石窟,就是佛教建筑、雕塑藝術影響中國的典型代表。

這一時期傳入中國的外來宗教還有襖教,中國史籍中又稱之為拜火教、波斯教,等等,襖教這一專有名稱正式出現(xiàn)是在隋末唐初。起初,人們認為這是對源自波斯的瑣羅亞斯德(Zarathustra)教的稱呼,但近來學者們紛紛提出,傳入中國的襖教是瑣羅亞斯德教的粟特變種。大約在公元3世紀末至4世紀初,襖教已經隨著粟特商人進入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西晉永嘉五年(311年)的“粟特文古信札”中,已經出現(xiàn)了關于襖教的信息;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有很多是信仰襖教的,如后趙政權(319—350年)。在此期間,還設有專門管理襖教的官員——薩甫。

襖教作為一種宗教形態(tài),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五個世紀之后,因政府的取締而消失,當然它對中國社會以及一些民俗文化產生的影響,在后世中國源遠流長。

兩漢是陸路絲綢之路發(fā)展、繁榮的時期,是中西方交流、對抗的第一個發(fā)展階段,也是中西方第一次真正的接觸期。中西方的遭遇,不僅對西方社會的變遷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也為中國社會的深刻變化奠定了基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