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漢王朝第一次與今天中國新疆和中亞地區(qū)的各小國建立起直接的官方聯系。自公元前109年開始,西漢的軍隊就不斷出入西域各地。公元前101年,漢武帝在輪臺、渠犁駐兵屯田,設立“使者校尉”管理屯田事宜,這是西漢在西域設置的最早的地方官。至公元前60年,西漢在烏壘城(今新疆輪臺東北)設立西域都護府,任命鄭吉為首任西域都護,天山南北各地全部被納入中國的版圖。
向西南,漢武帝經營西南夷,共設立了七個郡,并封夜郎和滇人的首領為王。所謂西南夷,是對分布在今云南、貴州、四川西南地區(qū)各少數民族的總稱。這里雖然在秦代就已經被納入郡縣體制之內,但中央對當地的管理還是非常薄弱的。即使是在漢武帝以后,中央對這一帶的統(tǒng)治力度仍舊弱于中原地區(qū)的郡縣,云貴高原崎嶇不平、交通不便,應該是比較重要的原因。
向北,漢武帝時期,西漢與北方匈奴人建立的草原帝國展開三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匈奴最終戰(zhàn)敗,漢王朝的邊界北拓。
大體來說,漢武帝時期,漢王朝的疆域擴大了幾乎一倍。但是,漢武帝發(fā)動的一系列戰(zhàn)爭,也耗盡了帝國的國力,出現了諸種社會問題,以至武帝自己晚年下罪己詔,對其外拓政策至少作了名義上的檢討。
漢武帝以后,西漢王朝陷入緩慢的衰退之中。王莽篡奪西漢政權、建立新朝以后,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卻也未能挽回這一衰退的大潮,這既是客觀形勢使然,也與王莽是一個復古的理想主義者有關,他的改革往往是傾向于歷史而不是解決現實的問題。王莽統(tǒng)治不久,就出現了綠林赤眉起義,這實際上是漢武帝以后社會衰退的最終結果,是長期矛盾的一個總爆發(fā),只不過王莽代西漢的統(tǒng)治者承擔其惡果而已。
王莽建立的新朝存在時間雖然只有十幾年,卻完整地演繹了此后在中國歷史上多次再現的王朝末年崩潰模式。長期累積起來的諸種社會問題,最先使社會的最底層也就是農民面臨生存危機,政府的改革往往只能暫時起到緩解危機的作用,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終,饑荒、失去土地,使農民成為流民,最后演變?yōu)檗r民起義。在農民起義的沖擊下,中央政府實力大為削弱,而在鎮(zhèn)壓起義的過程中,地方軍閥的勢力卻大為增長,在起義最終被鎮(zhèn)壓下去之后,割據各地的軍閥之間就拉開了新一輪戰(zhàn)爭的序幕,直到最終,他們中的某一位勝出,成為統(tǒng)治者,建立新王朝。
在鎮(zhèn)壓綠林赤眉起義之后的角逐中,最終勝出的是西漢宗室劉秀,漢王朝幸運地得以復興,而在此后中國歷史上的類似循環(huán)中,卻不再有哪個王朝有如此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