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武裝愛紅妝”
“不愛紅妝愛武裝”曾經(jīng)是20世紀60至70年代初中國女性的審美標準和價值尺度,那個時候的中國女性掩飾了自然的女性之美而盡顯陽剛之氣。文革時期的時髦女性梳一頭革命短發(fā)或扎辮子,身穿象征工人階級的藍色布衣褲或更為時髦的綠色軍裝。艱苦樸素是這一時期最基本的著裝要求,如果哪個年輕女孩喜歡打扮,很容易被扣上資產(chǎn)階級復辟的政治帽子。70年代后期,人們的審美標準開始發(fā)生變化,看似平靜的生活開始蕩漾起漣漪。
1984年,一部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電影《街上流行紅裙子》上映,女主人公那一襲紅色衣裙強烈沖擊著習慣于綠、藍、黑、白、灰的人們的視覺。這部電影以時裝為題材,講述了上海紡織廠的女勞模與漂亮的紅裙子之間的矛盾沖突, 由當時的偶像級明星姜黎黎與趙靜主演。影片以模范女工陶星兒的思想變化為中心,將人們對心靈美、行為美的追求與對外在美的追求結(jié)合起來,表現(xiàn)了時代進程中新舊思想之間的斗爭,影片向人們傳遞著這樣一種重要信息,美是沒有階級性的,穿衣服“出格”一些,與思想的健康與否不一定存在著必然的聯(lián)系。銀幕上的“紅裙子”,大膽突破了建國以來特別是文革時期女性“不愛紅妝愛武裝”的經(jīng)典革命形象而賦予了女主人公更多的女性之美。自此,一個多姿色彩的女性服裝時代來臨,中國女性終于可以自由地表達個體對美的理解與追求。
在街上流行紅裙子的同時,一種名為“的確良”的化纖布料開始流行起來。的確良,學名是一苯二甲酸乙二酯,通常用來做襯衫。如果以現(xiàn)在的標準來衡量,它透氣性差、不吸汗,既不環(huán)保又不舒服,但是它挺直不皺、不縮水、干得快、不變形、不怕霉蛀、不用熨燙,而且色彩鮮艷,讓沉浸在灰暗色系十幾年的中國人眼前一亮。那個時代如果哪個女孩子擁有一件的確良做的襯衫或裙子,其時尚的程度不亞于現(xiàn)在某些限量版的大牌包。可以說,“的確良”滿足了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極度渴望。
在著裝變化的同時, 中國女性告別了70年代千篇一律的辮子或短發(fā),開始嘗試彰顯個性的各式燙發(fā)。長發(fā)被剪成及耳短發(fā),再到理發(fā)店燙成小卷,就成了當時最流行的“菜花頭”,這種頭型留長之后就成了成熟性感的“波浪頭”。兩種卷發(fā)的流行,一時間讓門口掛著紅白藍轉(zhuǎn)筒的理發(fā)店門庭若市,每天都擠滿了前來燙發(fā)的年輕女子。但是在當時,燙發(fā)仍然是一種前衛(wèi)的舉動,甚至有些思想相對保守的人還將燙發(fā)視為“不正經(jīng)”的不端行為,但已無法阻擋中國女性愛美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