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寫的什么?寫得如何
李建軍
莫言的小說里,有的是喧囂和熱鬧,缺的是從容和安靜;有的是緊張和氣勢,缺的是內(nèi)斂和深沉。大轟大嗡的狂歡化敘事,充滿戲劇性的情節(jié)鋪排,使他的小說具有較強的可讀性,但是,耐得住咀嚼的細節(jié),經(jīng)得住開掘的意義,卻并不很多。
最近,純粹是出于好奇心的緣故,——我想通過重讀,來驗證自己初讀的理解,是否可靠,——便將《蛙》細細地再讀了一遍。雖然,隨著時間的月磨日刓,我也漸漸“世故”了起來;雖然,我也知道,過于執(zhí)著的認真態(tài)度,很容易被誤解為好為忿爭、抵脰求勝的壞性情,但是,這次,我還是忍不住想將自己的感受和意見,坦率地表達出來,就像許多年前,我批評《檀香刑》那樣。
毛姆在寫于1937年的《作家筆記》中說:“要想誠懇地判斷文學作品的優(yōu)劣實在太難了。評判一部作品,幾乎不可能一點不受評論家或大眾意見的影響。對于公認的偉大作品來講,它之所以偉大,一部分是輿論意見賦予的,這使其評價工作更加困難?!北M管如此,我們還是有必要克服這些困難,努力誠懇地評判一部文學作品的優(yōu)劣。
一主題:《蛙》的象征與觀念
從題材來看,《蛙》寫的是鄉(xiāng)土中國的計劃生育問題。這一題材既是重要的,也是復雜的,很能考驗一個小說家的寫作勇氣和敘事智慧。那么,在這樣一部處理敏感題材的小說里,莫言提出了哪些有價值的問題?試圖表達什么樣的理念和主題?
從功利的角度看,計劃生育是人類的一種自覺的社會行為,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理性的生存態(tài)度,但是,從生命倫理的角度看,它又不可避免地會給人類的倫理關系和內(nèi)心生活,帶來消極的后果。從《蛙》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作者對計劃生育問題的二元態(tài)度。一方面,作者讓小說中的人物為中國的這一“基本國策”辯護:如果不搞“計劃生育”,中國將因人口爆炸,而難乎為繼;另一方面,他又揭示了在計劃生育工作的落實過程中,由于具體人員的過激行為所造成的嚴重后果,表達了對受害者的同情之心。同時,作者也尖銳地揭露了中國社會在生育問題上存在的不平等現(xiàn)象,——某些短期暴發(fā)的富有階層,利用自己所占有的物質(zhì)資源和社會資源,通過“無性代孕”和“有性代孕”等方式,不費吹灰之力,就實現(xiàn)了自己的生育目標。作品在批評這類社會腐敗現(xiàn)象的時候,顯示出極大的道德義憤和很可寶貴的批判精神。
小說的主題主要是通過塑造“姑姑”這個人物來體現(xiàn)的。她是一個嚴苛無情的計劃生育工作者。她對那些害怕“尋死覓活”的孕婦“弄出點事來”的人們說:“你知道我們的土政策是怎樣規(guī)定的嗎?——喝毒藥不奪瓶!想上吊給根繩!”(第121頁)她指揮“民兵”把自己的侄媳婦王人美從娘家趕出來引產(chǎn)的手段,極其顢頇無理:先用拖拉機“把你娘家四鄰的房子拉倒,然后再把你娘家的房子拉倒。鄰居家的一切損失,均由你爹負擔”。(第127頁)作者花了大量的筆墨和篇幅,敘述“姑姑”在執(zhí)行計劃生育任務過程中的過激行為。但是,由于作者采取一種粗疏的漫畫式的方法來展開敘述,所以,“姑姑”這個形象顯得非常蒼白,不僅缺乏豐富的性格內(nèi)容和深刻的心理內(nèi)容,而且,還給人一種分裂而矛盾的印象。例如,像她這樣一個近乎冷血動物的人,是不大可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的,但是,作者卻輕輕松松地就將她寫成了一個良心發(fā)現(xiàn)的懺悔者:“進入晚年,姑姑一直認為她有罪,不但有罪,而且罪大惡極,不可救贖?!保ǖ?1頁)其實,“不可救贖”的觀念,完全來自于作者自己,——他把極為復雜的問題,簡化為“惡有惡報”這一觀念,并讓親手流掉“兩千多個”孩子的“姑姑”,幾乎每時每刻都被“命運報復”的恐懼折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