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風格
當?shù)偎勾鸂柼岢鏊姆磳σ庖姇r,我有一瞬間以為這些年的研究都白做了。我那時并不知道蒂斯代爾的挑戰(zhàn)會帶給我最想要的——用我們的發(fā)現(xiàn)去幫助那些正在受苦的、迫切需要援手的人。
蒂斯代爾在他的反駁中承認三個人中有兩個會變得無助,但他強調(diào)有一個不會,不管什么樣的事情發(fā)生在他們身上,他們都不放棄。這真是一個兩難的謎,除非有合理的解答,否則我的理論就站不住腳。
在演講完后,我與他一起離開會場,我問他愿不愿意和我一起工作,建立一個完整的理論。他同意了,所以我們定期見面,討論他的意見。我問他關(guān)于誰比較容易變得無助,而誰又比較可以抗拒挫折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蒂斯代爾認為解決之道在于人們對惡劣情境的解釋,他認為對情境做某種解釋的人容易變得無助,如果教他們改變對情境的解釋,也許能有效地治療抑郁。
在我待在英國的這段時間,大約每兩個月我就回美國一個星期。在第一次返回賓州大學時,我發(fā)現(xiàn)我的理論在美國也遭到像蒂斯代爾一樣的挑戰(zhàn)。挑戰(zhàn)者是我研究組中的兩位研究生,艾布拉姆森(Lyn Abramson)和加伯(Judy Garber)。
他們都曾狂熱地追隨韋納(Bernard Weiner)。20世紀60年代末,這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年輕社會心理學家曾經(jīng)在想,為什么有些人能做出高成就而有些人則不能。韋納的結(jié)論是:人們對成功或失敗的歸因決定了成就的高低,他的理論被叫做歸因理論。
這個理論跟當時流行的看法——部分強化效應(partial reinforcement extinction effect,簡稱PREE)是相反的。PREE是學習理論的傳統(tǒng)看法,老鼠每按一下桿,你就給它一個食物做報酬,這叫做“連續(xù)強化”(continuous reinforcement)。如果你想讓老鼠停止按桿行為(消除),你只需停止給它食物,它再按三四下,沒有食物出來,它就不按了。但是,如果一開始就給老鼠部分強化,例如每按5次或10次才給它一顆食物,那么在消除時,它會按幾百幾千次才會死心。
PREE在20世紀30年代使斯金納成名,使他成為行為主義學派的大師。PREE雖然對老鼠和鴿子非常有效,但對人卻不是很有效。有些人在一開始就放棄了,也有人一直繼續(xù)下去,不輕言罷手。